【設計生活】今夏最迷人的曲線─ ─松菸「札哈‧哈蒂建築事務所 全球設計實驗室」特展

 

文.圖/ 丁榮生

 

有一陣子,很流行用樂高積木蓋房子,這種療癒的桌上建築,可以蓋出巴黎鐵塔、巴塞隆納聖家堂、自由女神、東京天空樹、台灣的總統府等等,凡是你想蓋的,樂高幾乎都有。但是,也有一些樂高蓋不出來的,造型扭曲、圓弧等所謂的「自由曲線」,這些存在於現實世界,卻無法在虛擬環境呈現出來。

 

妳要前衛,就要孵蛋

時間倒退到1982年,一位伊拉克裔英國女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在香港太平山俱樂部新建築的比圖中提出一個扭曲造型的想法,希望能以此獲得比圖勝利。後來比圖順利獲得第一名,但是房地產老闆看到這份圖稿,卻眉頭深鎖,因為工人告訴他,只會蓋垂直水平組合而成的房子,但這個女建築師的設計,幾乎沒有一條直線,組合起來更像是地震後被震垮的房屋樣子,不只樣子古怪,還影響風水呢!

 

時間匆匆,2003年,這位應邀來台灣設計台中古根漢美術館的女建築師,提出一個更前衛的想法─ ─「位移建築」,簡單說就是樓地板可以移動的概念,希望為台灣塑造一個天光灑落室內,藝術與人們共處的環境,特別的是,這棟建築是舉世無雙,專門為台中打造的。

 

然而這樣的設計夢想還是落空!她為台中古根漢美術館提出的構想,跟之前的香港太平山俱樂部一樣,有人喜歡,但更多人質疑,最終就只是紙上建築。然而,事隔不到幾個月,札哈‧哈蒂竟然獲得了全球建築師夢寐以求的「普立茲克獎」,也就是俗稱的建築師諾貝爾獎,是在數十萬從事空間設計的人當中選出一個,以表彰「在世建築師,其建築作品展現其天賦、遠見與奉獻等特質的交融,並透過建築藝術,立下對人道與建築環境延續且意義重大的貢獻」。

 

在獲得普立茲克獎之前,札哈‧哈蒂完成的建築物其實不到十座,而這個獎也讓札哈‧哈蒂立下第一個女建築師獲獎、最年輕(44歲)以及作品最少的三項紀錄。普立茲克獎於早期有類似終生成就的意思,如知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與日本名建築師安藤忠雄都分別在67歲與54歲時才獲得此獎項,由此可見札哈‧哈蒂之成就。

 

備受讚譽的飛揚動感曲線

札哈‧哈蒂的設計是怎麼一回事呢?簡單講,相對於日常所見的建築方盒子,她的建築設計風格都帶有強烈的抽象感覺。她可以以現今最普遍的建築材料混凝土、鋼鐵及玻璃等材質來表達抽象的設計理念,並打破現有的設計形式,提供建築中大量的公共空間,將空間與城市交還到市民手中,同時致力於實踐永續性建築的探討。

 

札哈‧哈蒂說過:「她的建築所帶來的美感吸引力,是對大眾提升生活品質和建築環境直覺的認知,也是實現她一直尋求的幸福建築。」從前衛設計觀點出發,她的建築設計能源消耗和排放量,至多可以降低50%,可說是正面定義了當下這個時代的挑戰。

 

札哈‧哈蒂的前衛設計性,在1982年至2003年醞釀前期中,幾乎是不被理解的。1979年,她成立建築事務所,但一直到1993年才完成個人首座建築─ ─德國維特拉消防站(Vitra Fire Station)。看似大器晚成的人,以她那流動的空間,造型非常突出的樣態,於2004年得獎之後,建築物竟然一下子遍布了45個國家,尤其她堅持設計中必須提供大量的公共空間,將空間與城市交還到市民手中的跨世紀設計思維,讓人們感受那永遠透視的飛揚動感曲線是備受讚揚的。

 

 

作品欣賞─ ─倫敦奧運水上運動中心(Aquatics Centre)

她的設計表現了水的無限可能與力量,外型像是魟魚在水中漂游的瞬間動感與速度,也把游泳的力與美貼切的表現在建築上。設計理念來自流水的動態力學,由雙曲線的幾何線條勾勒出水上運動中心的流暢起伏。要知道,札哈‧哈蒂原先學的是數學,對幾何線條早已熟捻,轉成建築,也只是剛好而已。

 

未來感,也是環保及幸福建築

2010年時代雜誌《Time》所票選出的百大人物,當中影響力思想家中的第一位正是被譽為未來建築代名詞的札哈‧哈蒂,她被認為是「能喚發激情,像一陣風般,有機,充滿力量,將自然融於建築,題材多樣,加上女性的獨有觸覺,強韌但感性,瀉落在她的建築流線裏,甚具時代的前瞻性。」時代雜誌如此形容她。也就是說她在全球化、庸俗化的都市現象中,創造出一種突出的建築風格,不僅打破許多傳統固有的建築邏輯,更帶來強烈的視覺效果與解構主義概念,使得前衛並帶有未來感的曲線設計,為庸俗世界帶來想要的突破。

 

 

作品欣賞─ ─哥本哈根奧德羅普格園林藝術館Ordrupgaard增建

收藏19、20世紀初丹麥藝術珍品的博物館,改造於收藏家一座古典建築的老宅,於2005年擴建。札哈‧哈蒂在綠蔭盎然中,以一座小巧的黑色透明光盒子,如小鳥依人般無縫結合綠蔭。她的想法是,從建築、收藏品到花園,不同元素都在不斷流動和相互作用著,所以這座地景建築(Landscape Architecture)由黑岩混凝土弧綫外牆與緩落的斜坡互相銜接,並將地形與室內融為一體。玻璃牆反光,使白樺樹投影成一團,彷彿將自然景色帶入室內。館內天花板、牆體也是歪斜的,灰白相融配以碎斷的燈光,視覺中帶著冷峻與和諧美感。

 

全球設計實驗室特展

現在這個有趣的建築師,她的作品正在松菸文創園區展出,展期從7月8日開始到10月10日止,展出內容涵蓋公共建築、文化建築、辦公建築、住宅設計、體育場館、交通及基礎建設、產品設計以及數位和設計研究等項目,精選出六大洲重點城市之作,如英國倫敦水上運動中心(London Aquatics Centre)、義大利米蘭城市生活集合住宅(City Life Milano Residential Complex)、澳洲墨爾本柯林斯街(Collins Street)、摩洛哥拉巴特大劇院(Grand Theatre De Rabat)、韓國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Dongdaemun Design Park)及北京新機場(Beijing New Airport Terminal Building)等大作。除此之外,還有她為新北市淡江大橋及過去參與台中古根漢美術館的競圖創作,松菸整體展場設計也是札哈‧哈蒂事務所的巧思,那些迷人的曲線,絕對是今年夏天最有趣的地方。

 

另外參觀者還可以看到義大利羅馬國立二十一世紀當代美術館(MAXXI)、2012年倫敦奧運的水上運動中心以及阿塞拜疆巴庫的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均體現了哈蒂對於複雜流動空間的要求。幾項承先啟後的建築,如廣州大劇院和辛辛那提當代藝術中心,均以創新的設計、材質與工法體現前衛的空間概念,進而改變世人對未來的看法,因而廣受好評。

 

作品欣賞─ ─德國沃夫茲堡費諾科學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re)

她將這座在火車站邊的房子抬高一層,使得到小鎮或過河去福斯汽車展示場的群眾,都能看的一清二楚。通透性之外,札哈‧哈蒂把建築設想為液體般的流動性表面,被動線牽動、擠壓、切割,並形成了類火山口般的人工地景與峽谷,相當戲劇性。展覽空間抬升離地8公尺高,室內也是起伏變化的地面所產生的高低差來劃分展區,同時整個展廳沒有明確限定的參觀路線,開放的展間鼓勵大家自由決定自己的行走路線,自由的遊歷在這片人工地景中。

 

結語

欣賞札哈‧哈蒂的設計,其實是要品味其與眾不同的地方,尤其在空間感的變化,常常打破常規,本來應該是直線,卻轉化成曲線,使得建築的界線變得很模糊。牆與樓梯與天花板,往往同處一個不斷變幻的過程,其實像是帶給人們一種身處科幻與非現實的錯覺空間經驗。

 

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