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眼鏡零售業「 創新與差異化」經營!

文‧Bison

 

許久沒寫這麼嚴肅的話題了,筆者自己都覺得有點怪怪的,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過去的我一直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比較重視的是心靈的沈澱及生活的探索,也曾經醉心於事業的追求,不過並不十分成功;現在的我慢慢找回屬於自己的步伐,穩定的朝自己想去的目的地前進中,慢慢的發現許多觀念上小小的改變竟然帶來大大的影響,不知不覺中開始注意到這個現象!

 

後來自己歸納出一個原則,絕不抄襲或做類似別人已經在做的經營策略,這樣就可以跟別人不一樣,如此喜歡我的朋友自然會聚集過來!欽佩別人有很棒的經營點子,羨慕優秀的商業創意,大家各做各的彼此不衝突,才能一起把餅做大。之所以有這些觀念主要是拜讀美國哈佛商學院Michael‧Porter( 麥可‧波特)所著作的一系列「競爭優勢」的書籍,這一系列書籍鉅細靡遺的從公司「競爭力分析」方法及公司「策略形成」的過程,一路來到產業間的「動態競爭」,甚至於後來更發展出競爭者之間的「對局理論」,這些理論原本是屬於商管學院的教學範疇,但由於網路的發展,線上資源很容易取得的關係,「學習新知」變成不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這樣的發展慢慢地引導各行各業紛紛引進許多商業管理經營的理論跟方法以增進自己的競爭力,是值得被期待跟鼓勵的,越有效能的產出經濟效益愈能幫忙改進人類的生活品質。

 

舉例而言,最近猛推電動車的特斯拉也在台灣開始設立展示中心了,筆者常思索著難道賓士、BMW或豐田做不出電動車嗎?在技術層面上應該是都沒問題的,但為何這些既有的汽車大廠都不大力推動電動車這樣「環保節能」的產品呢?這些大廠每一年似乎都只在汽車大展裡推出一些概念性商品,利用媒體喊一喊口號讓大家知道他們也是有能力做電動車的,剛開始筆者不解這是什麼道理?後來請教了有商業管理專長的專家後才知道原來對於新興產業的進入是有門檻限制的,有能力跨進門檻的都可以視為競爭者,大家放任特斯拉去推廣電動車,等電動車這個新興市場變成成熟市場後,以這些知名大廠的經濟規模要跨足電動車市場進入門檻幾乎不存在,但這段時間的廣告行銷宣傳費用就大部份由「 特斯拉」去買單了,慢慢的等電動車市場越來越大,這些做引擎的汽車大廠也會加入電動車的市場來分食由「 特斯拉」推廣出來的市場。當產品技術有特色的時候,這些同產業的競爭者彼此都會推出有自己特色的產品來搶食市場,這樣對電動車市場的判斷與運籌帷幄過程,就是經營策略計畫所能扮演的角色,在市場互相競爭的世界裡這些是非常重要的知識跟技能。

 

另一位商管學的大師 彼得‧杜拉克也提出一個觀念「創新與創業」,他認為事業的經營者不能只是把公司開出來而經營內容卻都跟別人一模一樣,每個創業者在創業前還要問自己一句「自己做了哪些創新?」,當然有了創新卻沒有創業的精神,也無法形成一個新創事業體加入市場,跟既有的經營者來一場「 競爭」,所以「創新精神」對於增加「附加價值」開創新興市場是非常重要的觀念,而如果能從麥可‧波特的「競爭理論」中出發,然後融合彼得‧杜拉克大師所提的「創新與創業精神」,就可以在複雜的競爭環境中知彼知己發揮自己的特色,避開競爭創造出驚人的產值。所以如果可以研討「台灣眼鏡零售業」如何創新?該如何做到差異化經營?相信對大家的經營管理應該很有幫助。

 

當然這些專業的商管分析及理論不是筆者三言兩語就能解釋完畢,今天在此先提出一個概念性的觀念,如何利用以上「創新與差異化經營」觀念來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其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走錯路累死自己,走對路可以發現「藍海」,如果都不動就只能待在「紅海」裡等死了!

 

才疏學淺提出這些論點期待能拋磚引玉,讓大家一起進行更多得討論!謝謝大家。

 

 

【眼鏡博士Bison】facebook.com/glassesBison

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