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2017法國巴黎SILMO眼鏡展分享

文‧Bison

 

 

今年筆者比SILMO眼鏡展提早一個禮拜飛去巴黎,為什麼要這麼早去呢?因為想體驗更多有趣的巴黎生活。眼鏡其實不單單只是眼鏡而已,某個程度上它反映了當地人們的生活形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的生活習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去歐系國家會感受到不同的味道,舉凡建築、音樂、流行、語言、藝術……,甚至飲食都各有其文化淵源。因此提早去巴黎就是想趁機多了解法國文化,瞄準了許多巴黎的藝術中心跟市郊的莫內故居,打算藉由參訪這些藝術中心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特色,以及更明白歐洲的美學風格!

 

對了!此行也順道去倫敦參觀大英博物館以及泰德現代美術館,其實參訪藝術中心或博物館原本是不值得一提的,但筆者發現從事眼鏡買賣,如果只專心研究眼鏡的「款式」,那麼每個人配戴眼鏡的自我感覺都不同,除非您的客人都聽您的建議,否則就會有意見相左的時候?! 這個時候雙方如何達成共識呢?筆者的心得是自己愈具有美學的涵養,說服力就愈強,客人也就愈容易接受您的意見!而參觀美術館或者是博物館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自我充實路徑,而且效果顯著,所以筆者花一週的時間去參訪這些藝術中心,雖然許多地點早已去過,但展覽不同就有新感受,並且收穫滿滿!

 

關於今年SILMO眼鏡展

就在筆者拜訪完倫敦及巴黎的藝術中心後,時差也調的差不多了。記得那天清早搭著火車往會場方向前進,一上車坐下後旁邊就有一個人對筆者說哈囉,原來是一位認識很久的歐洲眼鏡品牌老闆,真是巧合啊!過了一站,又來了一位俄羅斯女生坐在我們倆的對面,竟然也是認識的同業,就這樣大家天南地北的聊起來。之後他們聊到「現在的眼鏡好不好賣」這個議題,筆者就不大想參與話題了,因為這位老闆的品牌不是筆者代理的,說多了總是不好!也許有些代理商喜歡扯東扯西,明褒暗貶,這不是筆者的格調,總覺得各做各的不是很好嗎?品牌代理搶來搶去,最後都便宜了外國人。

 

下了火車後大家繼續聊著退休後要過甚麼樣的生活,但筆者的心已經飄進眼鏡展中了。今年

莫名的想來點特別的,突發奇想的想用「媒體」的身分進場,而不以「買家」的身份進場,不知道可不可以?所以筆者走去媒體報到櫃檯,言明是來自台灣的媒體,媒體名稱為「眼鏡瘋巢」,網址是:WWW.ITSGLASSES.COM,結果很有趣的是他們查完網站資料之後就放行了,這是筆者第一次以台灣媒體的名義進場參觀,很難得的經驗。今年適逢 SILMO眼鏡展50週年紀念,有較多的活動,就這樣筆者開心的一攤接著一攤參觀。或許常常參觀世界各地的眼鏡展,眼界慢慢拓寬,對於今年的SILMO展竟然感覺不出驚喜,一堆日本廠商及香港、韓國廠商進駐設計館,就是沒有來自台灣的設計師品牌出現,這是筆者心中的期待,也是願望!

 

今年的展會整體規模來說是縮水的,新廠商新面孔不多見,老面孔裡只要有創新技術製作的眼鏡品牌都生意興隆,如瑞士的GOTTI 或者VAVA 眼鏡;而堅持走眼鏡造型設計的品牌就比較辛苦一點了。所以今年的眼鏡展不再是輕薄設計的天下,而是不對稱不完美的造型或者3D列印技術,為眼鏡流行中的主流,而這些都是看起來造型厚重,但實際重量並不重的產品設計;另外水銀鍍膜的鏡片設計或一體成型的框架設計也迅速退燒中!

 

於會場上左轉右轉都能看到一些老面孔,但沒看到期待的驚艷作品,有幾家新的品牌價位都高得嚇人,而且商品雖然獨特但感覺怪怪的,例如用很硬的大理石製作出的眼鏡,筆者已經連看了幾年這些新技術新材質的品牌眼鏡,但還是沒有勇氣進去採購。

最後想分享,自從筆者回台北設立「bison taipei 」之後,發現台北的市場對於設計師眼鏡品牌接受度很高,只要好好的說明,消費者一般都很能接受新的事物,所以認真跟客戶說一個精彩的品牌故事很重要,而這個眼鏡的品牌故事必須是自己的故事,而不是聽筆者或其它人轉述的,因為自己說自己的故事才會生動有趣,客人也才會感動!

 

這是今年去巴黎看展的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眼鏡博士Bison】facebook.com/glassesBison

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