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前導波鏡片之產業發展

即使配了眼鏡,還是感到看不清楚嗎?黃昏或夜晚時,車燈或號誌所造成的眩光,為戴鏡者帶來困擾嗎?

 

光線進入眼睛後,需經過層層眼部構造才能形成視覺影像,然而各構造折射率、性狀的不同,就會造成視覺系統中的低、高階成像誤差(像差)。「低階像差」是一般人所熟知的近視、遠視及散光;「高階像差」則是影響視覺品質及銳利度的因素。平均而言,成人的高階像差約占整體像差的20%,這20%的高階像差可稱細微的散光,是一般配鏡所無法消除的,會產生模糊、散開、拖曳等影像。專業光學設計與鏡片業者,將能處理高階像差的鏡片視為目前最頂級客製化的鏡片,相繼發展能處理此類高階像差的前導波鏡片,希望達到不只「看得到」,更要「看得好」的優質視覺。

 

前導波光學技術

前導波(wavefront)光學運用源自太空望遠鏡科技,這項技術近年來已被導入近視雷射,現廣泛應用在雷射屈光手術上,以提供術後更銳利的成像品質。像差藉由前導波測量儀量測,向眼底發出陣列光束,反射出來的光波形成前導波像差的圖形,經過複雜而詳細的運算後,轉換為個人化3D立體像差地圖與數據。

 

德國Zeiss率先將前導波技術導入其高端i.Scription鏡片的製作,同時Zeiss也發展專屬的前導波驗光系統─ —i.Profiler plus(圖1),結合配戴者個人的眼位數據,形成全像差矯正功能的鏡片處方。在Zeiss之後,德國Rodenstock(圖2)及美國WSI皆擁有相關的鏡片光學技術,WSI並在亞洲以Bespoke鏡片品牌推廣。

圖1 Zeiss i.Scription Technology  (資料來源https://www.zeiss.com.tw/)

 

圖2 Rodenstock EyeLT®  (資料來源 http://www.rodenstock.com/)

 

在全像差測量儀方面,Zeiss和Rodenstock皆發展自己專屬的前導波驗光儀,而WSI則採開放模式,可以與不同前導波儀搭配。看好前導波成為新一代驗光設備的趨勢,國際鏡片及光學儀器大廠,也陸續將前導波量測像差功能導入驗光設備,包括日本Nidek的OPD-Scan(圖3)、韓國Huvitz 8000A(圖4)、法國Wam medica和義大利VisionFit,美國iTrace等。

圖3、圖4 與Bespoke前導波鏡片相容的前導波驗光儀   (資料來源 http://www.huvitz.com/、http://www.nidek-intl.com/)

 

前導波鏡片製作

不同於一般25度累進之大量製造鑄模鏡片,前導波鏡片採用精準度達1度的自由曲面(freeform)加工技術,鏡片具有更多的曲度變化,可以將前導波技術所測量的眼睛數據,點對點的逐一車削,製造出完全吻合並矯正眼睛像差的個人化鏡片。

 

前導波鏡片驗配與客層

前導波驗光和一般傳統驗光流程差異不大,主要不同在於需要一台具有前導波量測的驗光儀,及需要個人化的眼位參數,包括瞳孔距離、眼位高、鏡眼距離……等(圖5),基本上驗光師在受過訓練後都能上手。前導波鏡片因採用個人化自由曲面加工訂製,和傳統鏡片比起來製作時間較長,配鏡價格相對也比較高。

圖5 運用前導波技術可精確測量並數位化各項參數

 

前導波量身訂做鏡片,可成為驗配上的利器,並創造驗配者差異化競爭力。而就消費者來說,接近全像差的矯正鏡片,更能貼近消費者對優質視覺品質的要求,包括減少夜間和光線不足的視力問題,提供更舒適自然的影像品質。基本上只要有屈光不正的人都適合配戴,特別是處方度數較高、兩眼視差大,及需要配戴多焦鏡片的族群。一般客戶若視力檢查都很正常,但卻仍被眩光拖影所困擾,或是有的客戶配足度數卻仍然看不清楚,測量一下高階像差比例,或許這類鏡片會是答案。

 

前導波鏡片適用單焦、多焦及功能鍍膜的訂製。而在漸進多焦鏡片的製作上,也因為點對點矯正像差,盲區更小,適應期更短,配戴起來會比一般漸進多焦感覺輕鬆許多。

 

前導波鏡片產業發展源自解決消費者對優質視覺的需求,驗配業者藉由提供個人化產品與差異化服務,掌握高端客戶的需要,可跳脫傳統拼價,發展出視光專業的經營特色。

(文‧蕭滋引‧Ph.D‧瑞光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