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後立法時代視光臨床標準

106年年12月3日,筆者有幸參加台灣眼視光學學會與馬偕視光科合辦的研習會「迎向後立法專業時代」,討論驗光人員法通過後,視光人員應如何運用專業提升服務價值,贏得患者的信任,成為時代的贏家。其中邀請美國哈佛教授,現為亞洲大學視光系鄭宏銘客座教授,專程由美回台演講「後立法時代視光臨床標準」。法令的通過對驗光人員原本熟悉的操作模式帶來改變與規範,鄭教授特別分享他個人的經驗與看法,內容精彩,特此進行重點整理並與大家分享之。

台灣眼視光學學會賴裕源理事長(右)致贈感謝狀予鄭宏銘教授。

 

視光應該國際化

自驗光人員法公布施行後,驗光人員正式從傳統的商業模式轉變為醫事人員。但這只是一切的開始,未來還有很長的路、很多問題需要面對與處理。驗光是眼睛照護的一部份,兩者密不可分。照顧眼睛,驗配眼鏡僅是次要,要做的視覺視野測試還很多。未來台灣視光的發展要邁向國際化還是持續本土化的特色發展?這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

 

可以先從怎麼收取專業服務費開始探討國際化與本土化的議題。本土化的做法,驗光是販售眼鏡這項商業行為所附加的服務,費用收取由自由市場來決定。但在先進國家,專業服務本就需要付費。以美國為例,其收費依據根源自通用程序術語編碼(Current Procedural Terminology codes,CPT codes),這是一套美國醫學協會所制訂用來代表執行處理程序的編碼。新患者,初步的評估與診斷,其編碼與收費跟比較複雜的診斷與治療是不一樣的。另外常用的編碼包括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ICD-10),用來分類各種疾病與診斷。為何美國要制定這麼多的編碼來代表診斷或檢查的項目?固然與其醫療保險的給付有關,但並不僅於此,當遇到醫療糾紛時,是否有遵循共同標準(Community standard) 來進行檢查,將會成為重要的判斷依據。

 

臨床視光標準的重要性

醫療糾紛時,醫療資訊的不對等,法官或民眾沒有辦法自行判斷醫療處置是否正當。此時就需交由各公會、學會進行專業判斷。如何避免被視為同行相護?自然要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來判定醫療處置是否符合常規。以視光來說,美國視光協會(American Optomtric Association,AOA) 即針對各種常見情形製作有視光臨床實踐守則(Optometri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若確實遵循守則的方式進行完整的檢查,陷入醫療糾紛時獲得無過失判定的機會比較高。反之, 未遵循守則的處置,可能就會變成「不符合醫療常規」,而有較高機會需擔負賠償責任。

 

建立友好眼科與視光的互相轉診制度

而當遇到某些特定狀況時,會需要進行轉診。以美國麻州的法律規定為例:「當視光執業人員在檢查的過程中,透過各式各樣的檢查方式以及藥劑檢驗治療,並行使專業知識的判斷,確認病人具有不在視光法定執業範圍內的病症或異常時,則應該轉介給其它具有執照的醫師或健康照護專家。」而在美國,轉診通常是透過一封轉診信,上面含有病人的識別資料、視光醫師懷疑的可能狀況、檢驗數據或照片等文件。應與轉診醫師建立友好的合作關係,達成一個雙向互惠互利的醫療合作,能回饋資訊了解這個病人的狀況,並在穩定後轉介回原診所進行後續追蹤治療。

 

目前,美國的視光眼科醫師(optometric physician)在某些程度上已是眼睛的一般內科醫師,需要轉診給眼科醫師(ophthalmologists)時幾乎都是要動手術了,也就是外科的部分。視光眼科醫師的職責就是Primary Care,所有民眾對視覺方面的疑問困惑,第一線的防護都是由視光眼科醫師擔任的。

 

現在科技進步,視光人員具有多項以往所沒有的科技設備,更應該主動出擊,幫助病人提早發現各種狀況並進行處置。另外,像是營養補給品,怎樣吃才有效?身為第一線視覺照護人所應具有的專業知識應與時俱進,透過繼續教育, 不斷精進是必要的。

 

視光在臨床上除了繼續教育學習外,還有很多事要做,如建立全國照護網進行篩檢或義診,主動守護人民靈魂之窗;建立橫向聯絡,來啟動大型的追蹤研究計畫,在學術上更深入了解人體奧妙,並建立預防保健的方法等等。期許台灣眼視光學學會能成為這方面的先驅,帶領台灣的視光專業人員接軌國際,成為最專業的視覺照護專家。

鄭宏銘教授演講「「後立法時代視光臨床標準」,與會者專注聆聽汲取學習經驗。

 

聆聽心得

從美國的模式可以了解到,醫療專業不僅可以收費而且所費不貲,這點對台灣的消費習慣來說勢必會是衝擊。如何讓衝擊降到最低?就是要讓病人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但這絕對不應該以降價或免費的方式達成,而應該是提升視光人員的專業素養,並且能夠讓患者感受到專業所在。如何讓病人感受到專業?視光人員就要像多啦A夢的百寶袋一樣,學習各式各樣的知識與技術,並且在不同的狀況下使用適合的工具與技術,做好病人的眼睛健康照護。視覺系統對大眾的生活品質影響甚鉅,也是身體唯一可以非侵入性觀察血管表現的地方,相信視光人員能做的,絕對比想像的多更多。

(文‧吳昭漢‧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視光學科專任老師‧106 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驗光師高等考試榜首)

 

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