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生活】自由的建築 --從巴黎龐畢度中心、慕尼黑奧運館及埔里紙教堂談起

 
文.圖/ 丁榮生
 
很多人心目中認為建築物是為了遮風避雨及安全,因此必須堅固,有如城堡般屹立不搖!然而,也有建築師認為,被水泥牆圍繞的傳統建築如同監獄,因而強調「現代建築的基本精神就是自由」,甚且形容「建築如果是凝固的音樂,那自由的建築就如同爵士樂。」本期筆者就介紹幾座自由的建築,讓讀者領略一番。
 
 
 
巴黎龐畢度中心
提出上述自由論的建築師為英國的李察‧ 羅傑斯,也許大家不一定認識他,但一定聽過巴黎龐畢度中心,這是他最有名的設計。
 
今年已85 歲的羅傑斯,於38 歲時與義大利建築師雷諾‧ 皮亞諾合作設計龐畢度中心,這座建築的完成,可說是當代建築的革命。大膽地將原本應藏在屋內天花樓板內的金屬樑柱、管線,以及電梯全都外露於牆面,並以綠管線的水管、藍管線的空調、黃色的電線管,加上紅色電扶梯和逃生通道,再用玻璃包覆管線,完成一座披覆在管線內的建築物。
 
這樣的建築於落成時將巴黎人嚇到不想進入,並罵說:「這是把當代藝術館建造成煉油廠」。然而建築師認為,現代藝術超脫古典的一大特質,就是藝術表達現實人生與生活,他希望館內沒有內柱及設備阻隔視覺,以傳達完整的展間,更期許將向來封閉、高不可攀的藝術殿堂變成「時代廣場般的大熔爐」。
 
羅傑斯也喜歡把房子做成「透明的建築」,因而善用玻璃解放空間,他說現代建築應該是「讓屋內屋外的人,彼此看到、彼此了解!」同時,建築像詩一樣「必須有自己的節奏」,而色彩便是他賦予建築「節奏感」的美麗音符。因此,自由、透明、有節奏,都在龐畢度中心可以感受到。
 
有人形容龐畢度中心像是一種外太空建築降落地球的傑作,出現在1970 年代的巴黎老舊住宅區,就像在一群封閉、穩固、永不變化的場域,用諷刺又嘲笑的七巧顏色金屬,打開此一社區的流動性。
 
龐畢度中心無疑是成功的,羅傑斯用一棟驚世駭俗的建築物,打開人們的眼睛,並讓這個區塊充滿活力,成為一著名地標。五花八門的露天街頭表演,雜耍、音樂會、野台戲及藝術市集等,回復中古世紀以來的教堂市集,背景卻是20 世紀工業建築的金屬管線。如今龐畢度這座象徵20 世紀最自由的建築,成為拜訪巴黎必看的三大當代地標之一。
 
 
 
 
 
慕尼黑奧運館VS. 動物園鳥類館
建築也許可以設計的很自由,但本體還是容易呈現笨重感,因此也有建築師提出「輕建築,讓房子有輕盈感」的理論。德國建築師弗雷‧ 奧托就是一個一輩子在做輕建築的人。
 
他的設計哲學是用最少的材料創造一個空間,輕盈的建築在慕尼黑動物園的鳥類館可以完整感受到,另外,慕尼黑奧運館也是追求自由以及輕量體的作品。 他的輕建築靈感來自於自然現象,如鳥類的頭骨、肥皂泡泡,以及蜘蛛網,他將此自然現象轉化成建築,最終表現出讓人難以置信的精巧和優雅。
 
想像以很輕的結構撐起一棟大建築,就知其艱難度。但奧托以「張拉結構」支撐大建築體,概念如同拉風箏或露營帳篷似的張拉系統,這是早在二戰時,他為監獄中的夥伴建造輕型帳篷時就萌生的想法。而在監獄帳棚建築之後,奧托開始思考如何在經濟困難、材料取得不易的情況下,搭建出更輕盈的建築。
 
他最著名的設計是1972 年的慕尼黑奧運館,優雅地融合了其在張拉結構所積累的豐富經驗。使用一種從沒看過的流動結構,將原來笨重、封閉的體育場館,表現出像風箏一樣的輕飄柔軟感,但確確實實就是一座可以坐滿5、6 萬人的大體育場。
 
看著他以透明壓克力打造的圓錐形體育館屋頂,彷彿將運動員的力與美與建築相呼應,也讓此棟建築邁向一個全新的里程碑。的確親臨現場,還真有種感動的氣氛在,尤其完工已40 多年的這座形同帳篷的拉桿設計仍完好無損,簡直令人嘖嘖稱奇。
 
 
 
個以「自然現象」為靈感來源的設計為1979 年建成的慕尼黑動物園鳥類館,奧托運用極細的不鏽鋼網,為群鳥們創造出一個沒有壓迫、幾近自由的輕盈大篷頂。令人真正感受到奧托這位老先生透過一些所謂的有機型態,創造出一個個輕建築的另類觀點,還真迷人。
 
 
 
 
 
台灣埔里紙教堂
第三件具自由形式的建築,國人應該都很熟悉,即是位在南投埔里的紙教堂,為日本建築師坂茂的設計。
 
 
這座紙教堂原為神戶的天主教堂,卻於1995 年地震時遭毀, 茂在社區極度驚慌人心不安之際,提出利用紙管做成柱子的概念,結合當地志工與捐贈建材的公司,僅僅花了5 個星期就搭建完成新的鷹取紙教堂,為這些剛經災難惡夢的虔誠教徒信眾,找到茫然無助後的蔽護所及歸屬感。
 
 
九二一地震後,埔里新故鄉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參加阪神大地震十周年紀念時,得知這座鷹取紙教堂要拆掉,毅然將之引渡來台重建,並大膽借貸八百萬元,作為埔里桃米社區「後重建時期」的開創新局,使紙教堂落成後成為新故鄉見學園區的核心。
 
茂的紙管建築,展現了自然材質的便利與令人難以置信的耐用性。紙管支柱以橢圓形排列出一個內聚核心空間,外圍再用透明板圍合出一個方形的形狀,玻璃落地的大片視野設計,讓光線由外向內或從內往外,都顯得明亮引人注目,仿如荒野中的一盞明燈。
 
 
紙建築成為茂獨一無二的象徵,也是救苦救難的設計,聯合國難民署就聘他為巡迴大使,為無家可歸的災民提供多處避難所。利用低成本的紙管,設計出簡易卻堅固耐用的帳棚,且提供當地人民以工代賑,自我建造家園。紙管連接搭建、造型簡單的臨時避難帳棚,讓難民可以自己組裝,用最低成本,創造出省空間、耐蟲蛀、小而美的臨時堅固建築,對條件艱困且物資缺乏的難民,這是避風港。
 
紐西蘭基督城發生史無前例的地震後,摧毀百年大教堂,茂也於此設計一座可以容納7 百多人的大型「過渡教堂」,驚奇的是,他利用紙管打造出與原大教堂一樣的歌德樣式呢!茂藉由紙管、木板等簡單的結構創造出另一種自由建築,也為人道設計提出一個最好的願景。
 
 
 
 
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