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台灣眼鏡產業因日本快時尚的進入備受衝擊;其實,在快時尚產業之前,也早有網路經營者( 下文稱電商)涉獵眼鏡業,並日漸發揮影響力。這當中尤以成立於2010 年的美國垂直電商WarbyParker 最為成功,其年銷售額已經突破1億美元,市值已超過12 億美元。
Warby Parker 雖然以網路經營聞名,但創始人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家電商公司,它也有自己線下的實體店,而這些店也有著驚人的銷售額─ ─每平方英尺銷售額約3,000 美元,僅次於蘋果和珠寶品牌蒂芙尼(Tiffany & Co.)。
不只是眼鏡,更是時尚品牌
從品牌角度而言,Warby Parker 其實不只是單純的眼鏡商品,反而更像是一個時尚品牌。時常可在許多時尚雜誌中看到明星配戴著Warby Parker 的眼鏡!
回顧Warby Parker 的創辦經歷,曾經有許多人不看好,因為他們沒有相關背景和經驗,而且眼鏡是一個相對壟斷的市場,不容易介入,但最後他們竟然奇跡般的成功了。
Warby Parker 有四位聯合創始人( 目前已有兩位離開, 留下的兩位擔任聯席CEO), 當時他們四人都在沃頓商學院念書。當中現任聯席CEO 的Dave Gilboa 表示:「在網路上低價賣眼鏡是他的靈光一現。」當時他去泰國旅遊,搞丟了一副價值700 美元的Prada 眼鏡, 而他的手機iPhone 才價值200 美元,頓時讓他覺得眼鏡實在是太貴了。
Dave Gilboa 認為:「眼鏡之所以那麼貴,很重要的原因是市場的壟斷性。眼鏡被全球幾大眼鏡集團壟斷了!」例如義大利Luxottica 集團,為各大精品和時尚品牌供貨,自己旗下也有很多眼鏡品牌和實體眼鏡店,還有全球最大的眼睛保險公司。而Luxottica 的年銷售額在90 億美元左右,但整個眼鏡市場的規模也就650 億美元左右。
當時另一位聯合創始人Neil Blumenthal曾有過在發展中國家推廣眼鏡銷售的經驗,他認為創辦Warby Parker 有成功的可能。因此他們花了幾個月時間寫了40 頁商業計畫書,拿著沃頓商學院給的2,500 美元種子基金開始創業。
簡單的說,Warby Parker 的策略是:「自己設計眼鏡,從而降低費用;為用戶提供5 副眼鏡共計5 天的免費試戴體驗;一開始就走電商管道。」
接著問題來了,他們沒有設計眼鏡的經驗,也沒有電商經驗,甚至不知道怎麼做網站,於是他們找了外部開發者來替自己架網站,並將錢投在另外兩個地方:「庫存和宣傳」。Warby Parker 在行銷宣傳上非常成功。他們找到一位時尚行業的公關人士,此人幫他們聯繫 Vogue 和GQ 等時尚媒體的採訪。後來,GQ 一篇名為「眼鏡行業的 Netflix(Netflix of eyewear)」的文章讓 Warby Parker 一炮而紅。也因為這篇報導讓他們接到了源源不斷的訂單。
最初Warby Parker 並沒有太多庫存,而網站並不會顯示庫存情況,所以儘管庫存空了,人們還是可以持續下單。很快的申請購買的人超過了2 萬人,而這些訂單足足讓他們忙了9 個月。之後的運行便逐漸成熟,2011 年5 月Warby Parker 完成250 萬美元的融資,9月又完成一輪1,250 萬美元的融資。當年Warby Parker 銷售的眼鏡就超過了10 萬副。現在Warby Parker 的總融資已經突破1 億美元,市值約為12 億美元。他們並開展多家線下實體商店,還計畫推出自己的POS 機( 美國運通是其投資者之一)。
未來Warby Parker 必然會進行品類的擴張,他們並不會侷限於眼鏡的銷售。DaveGilboa 表示:「我們並不希望發展的過快,需要小心別變成Fab 這樣的流星。我們希望的是造就出一個可以成就很多可能性的品牌,但並不想去嘗試每個可能性,而是聚焦在幾種產品並且確保把每件產品都做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