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生活】「和服美學」的建築

文.圖/丁榮生

 

看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原著的《古都》電影,影像出現和服腰帶染織影像,忽然覺得可以解開有些日本建築的原形。例如設計 2020 東京奧運主場館的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近幾年有幾個輕鬆討喜的竹木總動員建築,其祕密有如「和服腰帶」的「纏繞」,就是他的招數。

1954 年生於日本神奈川縣的隈研吾,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建築研究所,曾獲日本、義大利、芬蘭等國之建築獎。強調弱建築而聞名的日本建築師隈研吾,作品散發著日式和風與東方禪意,在建築界被稱為「負建築」、「隈研吾流」;又以自然景觀的融合為特色,運用木材、泥磚、竹子、石板、紙或玻璃等天然建材,結合水、光線與空氣,創造外表看似柔弱,卻更耐震,且讓人感覺到傳統建築的溫馨與美的「負建築」。

 

 

隈研吾知名的美術用品店「PIGMENT」,從天王洲島車站過來的路上,就用高低竹編,佈在櫥窗及入口,好像和服腰帶纏在街上,令人莞薾。竹編並一路綿延到店內與各色顏料爭鋒呢!而醬油老店「茅乃舍」在東京日本橋的店面,將一個個既大又圓的大醬桶倒掛屋頂,成為天花板設計,活像藝妓穿夏天浴衣所綁的腰帶。至於東大學本鄉校區「情報學環館及廚菓子黑木店」,用起伏且重疊的杉板來裝置似流動的立面,就根本像是穿了一件「和服」的房子。

 

「和服」的空間美學


回到川端康成的《古都》電影,內容講述兩個孿生女孩於日本京都,待在不同家庭的際遇,配以傳統生活、物件、祭典、職人活動等,所表露的內在拘謹心理意識下的有限度外顯風情,間接也透露日本文化的物哀、風雅與幽玄的美感;誠如另一位作家谷崎潤一郎所指明「陰翳的禮讚」般,在微光中,其實暗藏著多層次的美。
 

隈研吾這套如「和服」的空間美學,層次一樣豐富到不行。他從廣崇美術館起愛上編木串竹,用重複、疊壘、錯落、複製、組合、交置……等構築的差異,把建築皮層加入光與影,亦即物質與非物質的交纏,也讓大家看得繽紛多彩,樣式層出不窮呢!當中猶以名古屋齒科模型公司展示館集其大成。令人佩服他一會鑽研古建築構法的新用、一會擷取地方工匠的手藝轉換,再或借用浮世繪畫師的意匠而新創。

 

 

筆者將隈研吾建築的千變萬化,歸結為「和服美學」的建築。穿和服會用腰帶,將其打結以使其穩固地穿著在身上而無需用到鈕扣。而腰帶的款式種類很多,男的會用角帶,女生可用袋帶、名古屋帶、袋名古屋帶、半巾帶等等。

 

 

明治時期,衣帶發展進入全盛,種類名目繁多,有里外全繡的丸帶、部分繡花的袋帶、名古屋帶、單帶等 10 多種式樣。隈研吾這類作品也是(除纏木束竹之外,還有十八般武藝)各個不同,同時各創構築名目,令人目不暇給。有的還強調不用釘、不用釦、不用環,就引古法的卯筍,超像和服腰帶只打結使其穩固,而無須用到任何鈕扣。如東大的外立面為分層布杉,玻璃外再覆蓋由一根根木條組成鱗次櫛比的紋飾,光線和空氣則形成對流與光影。

至於「PIGMENT」則用竹篾無處不纏繞的概念,搭配賣家所呈現的超過 4,000 種彩料及大小不一的筆刷等物件,是取竹材的輕盈,以強化商品的有趣呼應。

 

 

茅乃舍則使用店家九州本店所產出的竹木磚石等自然材,放到貴氣逼人的日本橋專賣店,意味醬油原料的履歷足以信任,也呼應隈研吾營造天然取材古法的「弱建築」姿態。至於亮點的天花板所掛「麴蓋」,則為提煉醬油的傳統發酵桶,隈研吾這招,是把原為不見天日的料件,拿來當作產品最重要的商標。 這就如同今日,許多知名和服職人編染的腰帶,從原本的穿戴功能,最終卻因藝術性而成為稀世珍品一樣。


隈研吾,算是把和服建築的「日本性」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境界,難怪他平均幾乎每十天就有一件作品問世。和服也可以是新建築的印證,象徵日本的文化性呢!


 

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