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視控制是近年來國際眼科與視光的重要議題。今年的四月二十二日,筆者有幸參加台灣眼視光學學會邀請國際近視權威研究機構 Brien Holden Vision Institute 來台的「近視控制新討論」講座,特將翁延舜小姐所主講的「近視的流行病學與最新研究分享」整理成稿,與大家共享。
Brien Holden 機構在 2016年時,即以當時的近視人口及趨向做預測(Holden et.al. 2016),預估在2050年,全球將近會有一半的人口近視。而令人擔憂的是,高度近視的患者在2050年時,將達到近視人口的百分之十,每二十年將增加一倍。主要的原因是,近年來兒童的近視年齡愈來愈小,近視年齡愈低,其近視進展的時間就會拉長,且增加速度較快。這兩點是造成高度近視比例上升的主要因素,是我們需要預防的。
我們所處的西太平洋,在2000年時就已有將近一半(46.3%)的人近視,而高度近視佔5.8%。預測在2050年時,此區將有四分之三的人近視,其中四分之一為高度近視。因此,該如何延緩近視的發展至關重要。
林隆光醫師很早就開始調查台灣的近視比例。在2000年時,林醫師針對台灣學生做了視覺篩檢,發現十八歲的青少年中已有80%患有近視,性別上女生多於男生,且高度近視也已從1983年的5%爬升到2000年的20%。除此之外,林醫師比較了1983年及2000年台灣各學齡的度數分配,發現度數明顯往近視方向偏移,且大約提早了三年。也就是說,目前台灣學童在七歲左右,就已有近視的趨勢。
從1999年至2012年的研究當中,可知課業較重的國家如台灣、韓國、新加坡及中國,其高度近視患病率已達12至20%,因此需要更早預防。
中國曾針對北京都市裡七至十八歲的學生與其父母,進行度數的差別研究(Liang et al, 2013),發現在十一歲時,孩童的度數與其父母的度數差不多;而到十八歲時,他們的度數比其父母高約2.00D的近視。這再次證明了現今的近視比過去更早發生。同樣的研究以北京周邊農村的學生為主體,發現到十四歲時,學生的度數才與其父母差不多,到十八歲時,度數也只比其父母高約1.00D的近視。這證明環境的影響頗大,因為農村課業壓力較低且戶外活動較多。
Brien Holden 機構與上海眼防共同研究,發現在2000年時,患有近視的年輕人(約37%)已比其父母(約22%)那一代還多;預估到了2030年時,患有近視的年輕人將與其父母那一代一樣多。由此可推論,從2030年開始,每一位患有近視的年輕人的父母當中,都至少有一位近視。這證明了近視患者確實有上升的趨勢。
等級愈高表示愈嚴重,其發生脈絡膜新生血管增生(CNV)機率也愈高。除了分級外,日本醫師更加入了以下可能會共同出現的病徵:漆裂樣紋(與CNV風險相關)、脈絡膜新生血管、萎縮斑(CNV所導致)。
針對年長的近視患者,研究發現北京地區≧50歲的高度近視者,約68%出現近視性黃斑部病變;而台灣石牌地區≧65歲的高度近視者,也有73%出現此病變。近視性的視網膜損傷,在中國及日本已成為首三的失明因素。
研究發現,年輕的高近視患者也常出現視網膜及黃斑部病變(Koh et al. 2016 Xiao Ou et al.2015)。之前曾有針對年輕的高度近視患者(21±1歲)做研究,發現22%有視盤傾斜,8.3%有脈絡膜視網膜萎縮,32%後鞏膜葡萄腫,8.3%有近視性黃斑部病變,而這些病兆都會造成視力下降。
雖然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覺得環境因素大於遺傳因素,但有幾個研究(Lim et al. 2014,Ip et al. 2007, Kurtz et al. 2007, Saw et al. 2001)顯示,如果兩位家長都有近視,其小孩患有近視的比例會比只有一位家長有近視的高;而只有一位家長有近視的,其小孩患有近視的比例又比家長都沒近視的高。除此之外,度數上也有區別。如果兩位家長都有近視,其小孩近視的度數會比只有一位家長有近視來得高;而只有一位家長有近視的,其小孩近視度數又比家長都沒近視的高。 而父母都有近視的,其小孩患近視的年齡也會比較早。
至於環境因素,如台灣、韓國、日本、中國都屬於高壓的學習環境,如補習、考試等高度用眼的壓力,再加上城市化發展及3 C普及,使得戶外活動減少。這些都是造成近視提早發生的因素。台灣曾做過一項研究(Shih et al. J Ophthalmol, 2010),發現城市近視的比例比農村高。
種族也會是原因之一。亞洲人近視成長會比白種人快。亞洲人每兩年增加約1.44D,而白種人每兩年只增加0.99D。
患近視的年齡愈早,近視的進展就愈快。因此如果能延緩近視發生的年齡,進展就可緩慢些,高度近視也就會變少。
在1860年時我們就知道,控制閱讀距離對近視有幫助,而且目前仍使用這種方法控制近視。
澳洲學者Rose(Rose et al.2008)曾做了一個實驗,發現低戶外活動及高近距離讀書時間的兒童,比高戶外活動及低近距離讀書時間的兒童近視程度高出兩到三倍,因此推斷戶外活動對控制近視有很大的幫助。
高雄長庚吳佩昌醫師曾做了一年的研究(Wu et al. 2013),發現要求學童(七到十一歲)每天有80分鐘或每週有11.2小時的戶外活動,其近視比例會比沒有特別要求的減少將近一半(8.41%:17.65%)。之後吳醫師(Wu et al. 2017)又針對所需的光照度做進一步研究(台灣ROC-711),發現每天兩百分鐘的戶外光照≧1000Lux或≧3000Lux的環境,或125至199分鐘的戶外光照≧10000Lux的環境,都會減少近視的產生。因此,只要光照介於≧1000Lux或≧3000Lux之間,即使在學校走廊,也可達到控制近視的效果,同時也發現增加戶外活動,不僅減少近視產生也減緩近視的增加。
我們能做的是如何減緩近視。假設一個小孩七歲時即有-1.00D的近視,如果不做任何防治干預,他在十三歲時即可能會有高度近視-5.00D,但就算我們只做百分之二十的近視控制,至少他到十八歲時才會達到高度近視-5.00D。
Brien Holden 機構和上海做了研究,預計七年後高度近視(>-5.00D)比例將從3%增加至23%(7倍),但如果進行35%近視控視干預,將減少40%的高度數近視負擔。
一、近視減緩措施
任何眼鏡或隱形眼鏡都屬於光學干預措施,以下是光學干預的幾種原理:
‐ 凸透鏡造成近視離焦,會抑制近視發生
‐ 凹透鏡造成遠視離焦,會促進近視發展
Padmaja統合一些文獻(Padmaja. 2017) ,顯示使用框架眼鏡控制近視,保守估計大約會有20%左右的效果。其變數與治療年齡有關。
週邊離焦:14% -30%控制效果
E型雙光:39% -51%控制效果
漸進多焦:14% -30%控制效果
香港理工大學發明了一種名為「多環離焦框架眼鏡鏡片」(Defocus Incorporated Multiple Segments Spectacle Lens),目前市面上還沒有販售。它的設計是中央20mm清晰區為而周邊有不計其數的+3.50微透鏡,每環寬度低於1微米,透鏡之間的距離與透鏡呈50/50比例。經過兩年的研究,發現眼軸長度約有60%的控制效果。
Padmaja統合一些文獻(Padmaja. 2017)保守估計,隱形眼鏡有30% -40%近視控制效果。其中角膜塑形鏡有30% -57%的效果,多焦點軟性隱形鏡有25% -72%近視控制效果,其變數也與年齡有關。
目前Brien Holden 機構正與廣州中山醫院合作,研發新型隱形眼鏡──擴展景深隱形眼鏡(Extended Depth of Focus Contact lens),還沒對外發表。它是利用校正視網膜中心的球面像差,來增加視網膜中心的成像,改變其視力的質量,使視網膜前或視網膜上的成像,優於視網膜後的成像,以達到近視減緩的效果。經過兩年實驗後,近視進展顯著減緩(高依從性患者:等效球鏡度減緩29% –35%,眼軸長度減緩26 -43%。全部患者:等效球鏡度及眼軸長度減緩22% -32% )。同時也發現,高依從性患者(戴鏡≧6天)控制的狀況比低依從性患者(戴鏡≦5天) 還要好。
二、藥物干預措施
關於使用阿托品控制近視,Padmaja統整了部分文獻,發現阿托品大約有56%至96%近視控制的效果。
在台灣、新加坡及中國都有使用不同濃度的阿托品做近視控制的研究。台灣在2007年時,已有一半的兒童接受低劑量阿托品的近視控制治療。
對於使用阿托品控制近視,目前最有名的是ATOM1及ATOM2 的研究。它是針對不同濃度的阿托品(1%, 0.5%, 0.1%, 0.01%)做兩年的近視控制比較,發現愈高濃度的阿托品,在停用之後近視度數反彈愈大。而在長期使用上,低濃度(0.01%)的阿托品反而比高濃度的控制效果更好。同時,有些研究也發現,濃度愈高,對眼睛的不良反應愈大(如畏光、近視力不良、過敏性結膜炎、系統不良反應)。0.01%濃度的阿托品無反彈現象,對調節的影響也最小。
近視和高度近視的患病率上升非常快,特別是亞洲地區。
近視的提早發病可能會造成高度近視患病率的上升。
影響近視進展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齡、種族、父母的近視情況、戶外活動時間的減少 及3C產品的使用。
目前還不清楚何時近視會完全穩定下來,因用眼習慣會有影響。
驗光師是能盡一份力來幫助近視控制。
Brien Holden 機構研發了一個近視計算器軟體(calculator.brienholdenvision. ),免費提供視光師上網使用,視光師能在這個軟體上點選不同的種族、年齡及治療方式,就可分析其近視控制的效果,是一個幫助視光師向家長講解的好工具。
舉例:若有一位七歲亞裔小朋友近視-0.50 D,在近視計算器上會顯示,當小朋友在未控制近視之下,到了十七歲時,近視至少會有-5.97D。若是以角膜塑型片以減緩近視43% 來舉例,十七歲時,可能是-3.62 D,比未進行控制時明顯減少許多。
這次研討會讓我感到近視的預防和治療同樣重要。驗光人員身為第一線視覺保健者,應該在工作上運用我們的專業,告知家長與孩童正確的預防保健知識。雖然法令的限制使我們無法提供治療給每位孩童,但我們應與醫師密切合作,提供最好的防治措施,齊力讓台灣的下一代有更好的視覺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