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可以學領導, 領導也要學散步,透過對話表達對領導的不同看法。美國有一對父子,六十五歲的執行長和他三十六歲的創業家兒子,靠著一起散步與知性、感性的對話,找尋放諸四海皆準的領導素質。整整六個月的時間, 他們走了一百英里, 翻越一座座山嶺, 踩過海邊的沙灘, 並走在都市大街, 歸納出領導力的九個P, 分別為待人(People)、目標(Purpose)、熱情(Passion)、績效(Performance)、堅持(Persistence)、視角(Perspective)、偏執(Paranoia)、原則(Principles)、實踐(Practice)。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曾形容 《湖濱散記》的作者梭羅:「他散步的時間與創作的程度成正比, 如果將他關在房間裡,他將毫無產出。」梭羅每天至少散步四小時,有時走得更久。微軟在二〇一六年做的一項研究中表示,人們在網路時代的平均專注力,比金魚缸的金魚還要短,只有八秒(金魚是九秒)。專注力這麼短,逐年不斷降低,什麼才能夠抓得住你呢?如何維繫人際情感呢?如果要從每天的「塵世交戰」中脫離,或許散步能讓自己的心思沉澱後更清明,深度的思考並將它們寫下來的話,這是必要的。
多年前某電信公司的廣告訴求:「世界變快,心則慢。」但要如何使我們的心慢下來呢?「故事」就是一個路障,使紛亂的人們慢下腳步。故事慢慢說,情感慢慢流。說故事人懂得細細觀察,文中細細描寫庭園的植物:荊桐、黑板樹、茄苳與阿伯勒、七里香與白鶴芋,聽者彷彿看到,進而觸動視覺。何不說一個故事,讓周遭的人們慢下來呢?
要如何說出動人的故事?答案就在你身邊
總有一些兒時記憶或與親人之間的互動是永遠難忘的,這就是家的溫暖。故事就從家與親人的記憶開始說起。媽媽和妻子是我生命中最愛的兩個女人,回憶兒時,每當媽媽「大廚上菜」,我如餓虎撲羊搶先下箸,並和弟弟在餐桌上扮演油嘴滑舌的商人,長大後這一段回憶成為和弟弟互相調侃的話題。
這則故事能運用「時間軸」延伸:曾有好手藝的媽媽,如今已屆耄耋之年;對比如今一道道我最愛的私房菜,陸續出自辛勞廚娘的妻子手中。故事描寫加入驚訝與適當的幽默元素,如:「食神」、「五星總鋪師」、「三星米其林」,讓聽者有聯想空間。
故事人人都有,但不見得人人都會說,且願意說出來。文化部為鼓勵臺灣一般庶民說出自己的故事,並與最愛的家人、朋友,乃至社會各界分享,推出「國民記憶庫:臺灣故事島」計畫,建置一個記憶分享網絡,將臺灣人民感動人心的故事記錄下來。未來可作為導演、作家靈感的素材,喚起關懷家人、土地、社會的情感,豐富臺灣的人文記憶。
只要減少使用手機,就有機會挖掘出故事的價值
講授「故事力」的課程多年,常有學員面臨無法找出「故事源」的困境。我會建議學員做一個孤寂考驗,刻意找個不帶手機的時機,抬頭看周遭的人事物、大自然景觀,邊散步邊思考,你會發現許多「現象」與「問題」。這些「現象」與「問題」皆能成為故事的線索與來源。盧建彰導演說:「有印象就有故事,全世界都是你的觀察對象。有觀點才有立場,立場是說服別人的起點」。作家楊照說:「故事包裝人生,人生演繹故事,故事可以激發創意,創造出無限的可能與價值。」文章最後引用「世界變快,心則慢」的警語,仿若暮鼓晨鐘,作為要傳遞的「價值啟發點」。
美國學者Daniel Pink 提醒,我們早已生長在一個「理性有餘,感性不足」的世界,因此未來等待的人才,是需具備「高感性、高關懷」的人才能勝出。相較於硬議題如「減少使用手機」的說教、分析,不如「先說故事、再講道理」,卸下心房才能促動感性,傳達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