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店此舉雖然戰果豐碩,但在初期時,因商品品質參差不齊,導致口碑無法拓展,直到開始強化生產工廠談日本眼鏡產業近十五年來的流變的品管,提升技術與產能後,商品才逐漸擁有競爭力。此後,快時尚店以年輕人為中心,迅速打響知名度,漸漸在眼鏡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因為這股新興勢力的來襲,日本眼鏡業開始思考是否該壓低單價以因應這波壓力。特別是2000 年下半年,眼鏡的平均價格慢慢下跌,雖然曾暫時回到3 萬日幣的價格帶,但在2010 年時,也曾有過平均不到2.4 萬日幣的狀況。隨著少子化加劇、隱形眼鏡的發展加上低價眼鏡的進駐,2009 年,日本的單店數量從一萬五千多家逐年萎縮至一萬家,這些全面性的打擊不僅壓縮了單店的生存空間,當時就連占比超過四成的日本大型零售連鎖店也難以招架,在這十年間的營業額也屢創新低。
不過,這波長達十多年的嚴冬在六年前開始有了轉變。除了經濟日漸穩定,消費力回升外,品牌商也開始意識到必須開發消費者需要的商品,而不是繼續以同類型的商品打價格戰,才能突破重圍。當今的台灣,正面臨與十五年前的日本一樣的景況。三年多前,因快時尚店的進駐,導致眼鏡平均價格下跌,加以消費不振,造成低迷的困境。
在世道如此艱難之下, 日本卻有一些店家明確意識到無法再依靠過去的低價市場生存,反而抓住了這波低迷期,重新定位客群與商品, 順利轉型。他們將客群著眼在四十歲以上,有足夠的消費力且非常重視品質與舒適度的顧客,針對顧客的屬性挑選了如spec espace、BJ CLASSIC COLLECTION、NOVA HAND MADE ITEM、SOLID BLUE、FACE FONTS 等質感精緻的日本手工框,將路線定位成精品特色單店。
這些單店在與快時尚店做出區隔後,成功抓住了消費力更強的年齡層,創造出平均一個月兩千萬至五千萬日幣的營業額,成為日本眼鏡產業的新動力。或許我們可以藉由這些精品單店翻轉市場的方式,回過頭來思考,台灣在業界如此蕭條時,該如何增加商品的競爭力?從日本眼鏡產業的消長可知,過去以量取勝的方式已無法與SPA 模式競爭,既然低價市場不再是良藥,單店要如何在日益M 型化的趨勢下生存?或許藉由日本這十五年的產業經驗,可以幫助台灣免去一些冤枉路。快時尚店進入台灣尚未五年,若能預先做好準備,規劃獨特的商品陣容,朝向少量、多樣、精緻的路線前進,藉以吸引黏著度高且重視質感的消費者,如同日本精品單店,勇於發掘屬於自己的「藍海」,不僅能找出一條全新的生存之道,也能帶動整體產業的良性循環。
隨著日本眼鏡零售市場規模的回溫,我們可以知道,以質取勝已經是成熟的方向。在台灣好奇日本眼鏡業為何能回春時,不妨思考該如何區隔市場,營造商品的差異性,才能踏穩腳步,面對未來。
註:SPA 模式是一種從商品策劃、生產到零售一體化控制的銷售形式,能透過新的供給方式以及供應鏈的整合和管理,以達到對市場的快速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