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佛道教的寺廟有神像、天主教有聖父聖子聖母像、基督教強調耶穌復活的十字架,清真寺在建築設計上,遵照《十誡》及伊斯蘭教義,不得製作神的圖像或偶像,寺內基本上空空如也。內部以大自然和花朵裝飾是多數傳統伊斯蘭清真寺設計的焦點,透過反覆使用萬能的主題來表現阿拉萬能的概念。由於阿拉被認為是無與倫比的,所以人和動物很少在清真寺的裝飾中出現,反而葉子是常見的紋飾,還有建築內的可蘭經經文,常使用阿拉伯文書法來書寫。
由於美麗的建築景觀都無法從外面直接看到內部,所以伊斯蘭清真寺也被稱為「面紗建築」,常用大圓頂、高聳的叫拜樓及碩大的庭院之類的手法,被用於表達宗教無窮的威力。
阿布達比大清真寺有八十二個圓頂、四座高一〇七公尺的宣禮塔,大廳可容納七千人,還有兩個小廳可容數千人。如果有機會進入大清真寺的內部,第一要脫鞋,第二衣著要保守,女生甚至要著包頭巾才能進入。內部雖然沒有神佛,但要呈顯阿聯酋王國的富有,在建材上可說是極盡金碧輝煌,如大理石、黃金、寶石、水晶等其他宗教建築不一定會聚集的貴重之物。一般學者認為,阿布達比大清真寺的設計,居然受波斯建築、埃及、印度、巴基斯坦伊斯蘭清真寺建築的直接影響。有一說是此大清真寺的圓頂布局和建築平面圖的靈感,來自於巴達沙清真寺,拱門則是典型的摩爾建築,尖塔則屬古典的阿拉伯建築,以顯示阿聯酋是聚集各方菁英而成。此建築同時被視為是世上擁有最大的馬賽克大理石建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