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流行】隱藏的細節:透視大衛芬奇的敘事風格

文/AJ談電影.Julia

 

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為近代美國電影圈最受矚目的導演之一,其早年作品《火線追緝令》(Seven)、《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已是許多影迷列為經典必看。近年作品《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控制》(Gone Girl)更是票房與口碑雙贏。芬奇作品的共同點為,帶有強烈視覺風格與超乎完美的細節設計,因此被不少電影粉絲奉為必追導演之一。本文將以芬奇近年來最成熟的作品《社群網站》為例,討論他如何從個人風格已經非常強烈的名編劇艾倫索金(Aaron Sorkin)的創作裡,運用電影藝術元素,將自己與對方的風格集大成展現,創造出張力與戲劇性十足的臉書(Facebook)崛起故事。

 

 

 

大衛芬奇是好萊塢有名的完美主義者,在英國演藝學藝學院的講座中,他曾表示:「我不想成為別人怠惰下的犧牲品。(I don’t want to be victimized by other people’s laziness.)」因此為了追求作品完美呈現,經常要求重複拍攝同場戲,直到每個環節都琢磨到極致為止。此外,他曾對演員表示:「我要讓你重複演出到超越表演台詞走位,超越知道自己是誰,直到我們可以讓這一切瘋狂的重複行為,根深蒂固在你的腦裡海裡,我們再來討論這場戲的目標是什麼。(I’m going to have you do it until you have gone past memorizing it, gone past knowing your own name, until we can get all of the physical nonsense so ingrained that we can get to what the actual text is.)」因為希望演員可以擺脫「在演戲」的意識,經常要求對方重複演出同場戲,直到完全變成角色本身的意識為止。例如,角色對於長年居住的家一定是瞭若指掌,和多年好友聊天也一定是非常熟絡自在,因此芬奇重複要求演出,就是為使演員對環境、人物產生熟悉感,將角色的戲劇動作和特質內化到本身直覺神經為止。

 

 

 

另外,為了讓畫面更流暢、更接近完美,芬奇的作品裡經常選擇使用推軌、平移鏡頭,鮮少使用手持攝影。同時,在平常敘事結構裡,就已經有訊息提醒功能的大特寫鏡頭,在大衛芬奇的電影裡更是「特別重要」,每次出現就是要求觀眾絕對不要忽視眼前資訊。此外,有別於眾多知名導演積極擁抱底片攝影,芬奇極度偏好數位攝影,並且大量使用電腦後製,以使細節更精緻。但他作品的後製並不輕易讓觀眾察覺,而是真實到近似夢境般超乎完美的視覺呈現。最後,大衛芬奇說故事的效率極高,非常喜歡利用走位、肢體動作,來暗示觀眾角色的內心意識與狀態。最重要的是,他的電影裡絕對不會出現任何白費的資訊,所有的訊息都是為了劇情而鋪陳。

 

電影《社群網戰》由好萊塢知名編劇艾倫索金操刀改編,描述馬克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不僅創造臉書,改變人類的社交行為,同時也與朋友從事業夥伴變成反目仇人。索金快步調的人物對話為重要寫作特色,平時電影業界估計片長的方法為,一頁劇本等於一分鐘螢幕時間,因此兩個小時的電影劇本大約落在120頁左右。但《社群網戰》的劇本總共有164頁,一度被製作公司要求壓縮劇本至兩小時的範圍內,但導演大衛芬奇不願意妥協,因此要求索金按照寫作時,腦海中的對白節奏讀出每場戲的台詞,並用碼表記下時間,正式開拍時,要求演員在特定時間內完成表演,此解決方法不僅幫《社群網戰》創造出獨特快節拍敘事步調,也同時表現網路社群快速多變的特色。

 

 

 

《社群網戰》中最著名的部分為開場的酒吧分手戲,其中一項廣為人知的原因,正是此場戲總共拍攝了九十九次。馬克與女友艾莉卡從一開始單純聊天,分享兄弟會的入會考驗,急轉直下變成對彼此的爭吵羞辱。此片段被廣為討論的原因為,芬奇運用電影藝術的敘事特色,在單一空間靠兩個角色,短短六分鐘對話就將戲劇張力創造出來,並把主角的「個性」、「目標」、「臉書的起源因子」這些背景資訊一次建立完成。片頭一開始連製作公司商標都還沒介紹完,對白就開始進行,這時畫面全黑,就是告訴觀眾「對話是重點」,請仔細聽他們的對話,隨後才淡入兩人坐在酒吧,聊天的畫面。而在眾多過肩鏡頭的構圖中突然換成大特寫,讓觀眾的大腦獲得新刺激,了解這裡需要被注意。在整個開場對白裡,給大特寫的部分全都是關於兄弟會,因此點出馬克的目標為加入兄弟會。此外,為了創建索金式的緊湊對白,除了演員加速念台詞之外,快速剪接也發揮作用,刻意在一方還沒講完句子之前,就切換到另一方的鏡頭,保持觀眾視覺熱度,以防觀眾被大量台詞淹沒,整場戲平均每個畫面只停留三秒鐘。音效的使用也十分豐富。聲音可以分成人物對話、酒吧環境音、背景音樂,隨著故事情緒轉折,其中一方都會加強或是削弱。芬奇表示拍攝時,為了讓演員忘記他們在演戲,前幾次刻意要求背景裡的臨演們用正常聲音對話,目的為製造如同真正酒吧環境的吵雜聲,讓主角兩人像真實置身在吵鬧的環境裡,聊天音量需要提高才能與對方溝通,以此使演員徹底融入情節當中。於是,在快速的視覺和聽覺轟炸下,芬奇的敘述設計緊抓觀眾神經,讓觀眾立刻接收到「馬克是位自尊心強,但具有強烈不安全感和社交障礙的電腦天才。他非常希望可以加入兄弟會,以此讓人刮目相看,獲得同儕的認同」這樣的人物資訊。

 

這個開場戲看似跟主軸故事沒什麼關係,隨後艾莉卡也消失在鏡頭中,為什麼還要花這麼多力氣和細節建構呢?因為這個分手事件是驅動整個故事的原動力。因為有了艾莉卡在開場幫大家點題:「馬克是個混帳。」因此接下來整部電影,我們都在檢視他的一言一行。他創造了臉書王國,證明自己的能力不比划船隊、兄弟會的人差,但是他到底是不是個混蛋呢?就留給觀眾自行判斷了。

 

總結,大衛芬奇的電影充滿強烈個人特色和精彩敘事風格,絕對值得觀眾細細品嘗其中細節,探索導演設計的各種巧思。你還沒成為大衛芬奇的紛絲嗎?現在就趕快入坑吧!

 

 

 

 

12月《當代眼鏡雜誌》全文線上閱讀↓↓↓

 

 

 

歡迎加入《當代》LINE好友,業界訊息不漏接 加入好友
期盼大家在臉書與我們互動喔^^!

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