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我們早已習慣眼鏡行矗立在街邊的場景。商品立牌、宣傳海報、優惠訊息等,無一不釋放出濃郁的消費氣息,吸引有需求的顧客上門探訪。但你可知道,台中有一家眼鏡店卻反其道而行,不將店面開在熱鬧的市區,轉而將目光放在靜謐的小巷弄。為了打造出心中理想的樣貌,不僅是店內的裝潢陳設,就連建築物的設計構造也一手包辦。沒錯!它不是一間只有一樓的店鋪,而是一棟擁有兩層樓高的建築。提起這棟樓的誕生,店主人Jerry難掩驕傲地說:「其實剛開始我們也是從街邊小店起家,之所以會想自己蓋一棟樓,除了是提供給客人更大、更放鬆的空間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的確,從街邊小店到一棟樓之間的差距並不小,會做出這個重大決定的理由的確值得好好探究。我環顧四周看了看,接近中午時分,不時有客人進來外帶咖啡,雖然這天的陽光並不充裕,但因為四周充滿著大片的落地窗,店內不需要開燈也顯得非常明亮,我不禁在腦中構思著當陽光正好的時候,這裡會是什麼樣的光景。Jerry倒了杯咖啡放在我面前,緩緩地坐下,說:「其實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跟客人之間的關係。不只是要了解店內的商品,有時候也要能體會客人的心情。」原來,Jerry很喜歡與客人聊天,不僅是了解他們的需求,更是交流新知的時刻。但因為眼鏡店是店家,有許多客人怕打擾到Jerry做生意,或不好意思只聊天不買東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Jerry才決定找個地方將自己也很喜歡的咖啡納入店內,客人上門即使不配鏡,也能點杯咖啡和店主人聊聊天,多好!
聽著Jerry對每一副眼鏡如數家珍,很難想像他原本是光電工程師,這一轉就拐了好大一個彎,卻遇上了人生最美的風景──手工眼鏡。一般人聽到Jerry放棄穩定又優渥的工作投入眼鏡業,最初都會抱持著疑問,但實際與Jerry聊過後,就會發現他對手工眼鏡的熱情足以支撐他走過創業初期的艱辛。原本並非業內人士的Jerry,因為一本雜誌而與手工眼鏡結緣,自此栽進這個美麗的世界。2004年,Jerry開了一間手工眼鏡店,起初他一邊工作一邊經營店面,後來卻發現,因為手工眼鏡的單價較高,店員必須要有充足的知識,才能將眼鏡好好地介紹給客人。為此,他正式辭去工程師的工作,踏入這塊領域。「剛開始真的很辛苦。」Jerry啜了一口咖啡,記憶彷彿回到十五年前,大眾對手工眼鏡認識仍不深的時候。「當時的人購買眼鏡的預算比較少,」Jerry放下咖啡杯,慢條斯理地說:「更不用說手工眼鏡的品牌不如精品有名,但不能因為它不『有名』而否定它的品質。所以我當時花了很大的心力,去向客人介紹手工眼鏡的價值。」從最困難的地方著手,Jerry坦言他幾乎沒有體會過眼鏡業榮景的時候。就這樣,從一副副手工眼鏡,以及每一次與客人互動的過程,慢慢耕耘出屬於自己的一畝田。
細看店內櫥窗中的眼鏡,忍不住讚嘆何謂極上日式美學。從零件到材質,唯有將每個決定都做到滿分,才能成就最好的作品。我想,從十五年前開始,無論環境如何變遷,手工眼鏡那股渾然天成,經得起時代考驗的,關於手作帶來的喜悅,仍會透過喜德盛眼鏡,綻放在每一位客人的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