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從視覺出發 整合理論與實務經驗 — 專訪台北市驗光師公會林鴻隆理事長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延宕三十年的《驗光人員法》終於通過,宣告驗光人員正式加入醫事人員,做為守護民眾視力健康的最前線。但根據GfK Taiwan 捷孚凱行銷顧問公司於2018 年的調查,《驗光人員法》通過三年多至今,仍有百分之七十的眼鏡店家並不認為驗光師法有助於提升銷售,這也說明了法案面與銷售面脫鉤的狀況。到底驗光人員在門市中該扮演何種角色,才能創造三贏?台北市驗光師公會理事長林鴻隆表示:「其實驗光與配鏡是兩種不同的專長。」林理事長一針見血地打破長久以來門市將銷售與驗配綁在一起的現況,期待透過專業的驗光,扭轉消費者「驗光是為了配鏡」的思維,提高產業競爭力,找出眼鏡業的無可取代性。

 

「一個優秀的驗光師並不是單純測量度數,而是要透過專業改善消費者的視覺品質,讓他們的生活更舒適。」從林理事長的這番話,不難發現其實視力和視覺是不同的概念。視力檢測著重於單眼度數,為配鏡時不可或缺的參數,也是過去消費者一提到眼鏡,腦海中最先浮現的名詞。但視覺可就不一樣了。林理事長利用自身經驗,說明視覺為雙眼所看出去的呈現,會因為許多因素而造成所謂「看不清楚」等問題。而身為驗光人員應該透過自身所學,替消費者找出原因,並透過眼鏡這個矯正工具,幫助大眾提升視覺品質,讓每一天的生活能更加進步。

 

 

林理事長在提到如何替消費者挑選最適合的產品時,強調了理論與實務結合的重要性。「我覺得販售者應該要親身測試產品,唯有自己親自感受過,才能體會每個產品的細節。這樣當消費者在跟你說,他戴漸近多焦點會頭暈時,你才會有真實的感受,而不是只能靠想像來回應客戶的狀況。」除了廠商提供的資料外,驗光是否準確,驗光後有無依照客戶的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這就是理論要配合實務的目的──為你的客戶尋找最優質的視覺解決方案。

 

因此,林理事長希望未來的眼鏡產業,能將驗光所獨立出來,畢竟配鏡是買賣,而驗光是屬醫事單位,兩者仍有本質上的差別。「驗光不一定要配鏡。這是大家應該要思考的一點。台灣的消費者多認為,驗光是為了量鏡片的度數,目的還是在販售商品,所以習慣殺價。但其實若將格局拉到『視覺』的概念,透過一連串專業的檢驗,當消費者有感於自己的視覺困擾被解決後,這時販售眼鏡不再是店家的唯一選擇。」林理事長提到,就像歐美的驗光一樣,一個優質的驗光流程一次最少四十分鐘起跳,他舉例中山醫學大學視光系在畢業前的臨床總考一次就要五十分鐘。當底子打得比別人穩時,就比別人多一分機會,是以每一位從業人員應該要加強專業的思維與觀念,充實知識是一定要的,因此台北市驗光師公會在未來仍會並行持續教育與專業推廣這兩塊。今年大約六場的持續教育是為了滿足會員的積分,而專業推廣方面則會邀請國外知名視光人員,舉辦國際型研討會( 最近的一場為6 月28日),目的是要讓業界吸收國際的思考模式,與國外交流。在法案剛通過三年,混沌未明的現在,許多從業人員在身分上的拉扯與矛盾也非常多。但林理事長希望,驗光人員應該將格局擴大,以改善消費者的視覺品質為己任,展現專業表現,才能扭轉社會大眾對我們的印象,促成良性消費觀念的循環,創造多贏。

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