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騰達
現任 中華民國驗光師全聯會副理事長
台北市驗光師公會副理事長
台北市眼鏡商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
小林眼鏡總經理
整理/當代眼鏡雜誌編輯部
最近的市場以業績狀況而言,似乎與金融海嘯當時的感覺滿類似的。大家是否覺得很奇怪,現在沒有什麼金融風暴,市場環境風和日麗,為什麼整體眼鏡業卻經營得如此辛苦;為什麼最近整個業界只要聊起來感覺都很冷,旺季好像一下子就過了,甚至與大家習以為常的天氣因素也沒有太大的關聯。有幾天天氣都不錯,但業績好像也沒有暴衝,整個業界都在問,希望有人能判斷到底是什麼原因。
我跟一些廠商偶爾會閒聊,所以知道有些廠商也處在恐慌之中。明明現在無風、無雨、無地震,也沒有金融風暴,但是整個市場似乎都萎縮下來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因此,我們必需清楚了解整個市場產生了什麼樣的化學變化。
現在Owndays加Jins差不多是72家店,Owndays與Jins平均每店營業額大概是200萬,一個月的營業額大約1億4千萬,各位可以算一下,如果把他們的營業額除以它們的平均客單價2500元,可粗估每個月的來客人數是56,000人。
現在很多眼鏡單店每月的來客數平均約50個人,快時尚每月搶走56,000個客人,因此除以50人,結果是相當於1120家的眼鏡單店的來客配鏡人數。也就是說,這72家店取代了1120家的眼鏡單店。因此,最近就可以看到一些眼鏡店正在結束營業促銷。
另外還有最近崛起的大倉酷眼鏡,單價是1080、1180到最高價1980整副配到好。鏡片若有加價是300、500,變色加價1000元,多焦的部分加價是1600到1900元。大倉酷的平均客單如果是2000元,現在有5家店,那大倉酷一個月若也估算200萬業績,這樣大概可以知道他每個月涵蓋的客人大概就有5000個配鏡顧客,相當於5家店搶走100家的眼鏡單店來客量。
現在眼鏡店大概總共5000家,其中有1220家的來客是被不到一百家的快時尚眼鏡店搶走,所以不管有沒有驗光人員法,眼鏡店減少一千家店,勢不可免。
日本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從26000家店,整合到現在的12000多家店。其中眼鏡單店倒閉了二萬多家,連鎖店增加到九千多家店,我相信台灣不用二十年,大概十年內應該就會重新洗牌。所以到驗光人員法落日條款淘汰期間,應該是剩三千多家眼鏡店可以存活,因為快時尚眼鏡店仍會再開店,市場重新洗牌的現象短期內不會結束。
未來的眼鏡市場沒有變小,只是重新洗牌分配,能否在競爭洪流中勝出,傳統眼鏡零售大概只有幾種經營模式能賴以生存:
1. 在專業高端市場中獲得顧客認同
以專業為先。在金字塔尖端中塑造獨特風格及口碑,有別於快時尚的中低價位,才能與同業競爭。目前定位分明、區隔市場的高價位經營者,只要定位清楚,消費者就會跟著你。
2. 連鎖化共享平台
以歐美、日本、澳洲等眼鏡業發展的案例來看,驗光師加入連鎖體系是一種趨勢,驗光師專心於驗光配鏡業務,其他的營運管理、行銷管理、商品管理、會計管理、電腦資訊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均由總部系統化管理,大家互蒙其利,是一種分攤風險的不錯做法。並藉由連鎖的強力行銷資源,可以上攻高價,下打低價,可以社區化,也可以超級商圈化,這是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起獲利的體系。例如LensCrafters、澳洲OPSM集團、歐洲的Fielmann和Apollo等皆是。
台灣的寶島、小林眼鏡等連鎖體系,已經有強大的後台管理及資訊系統,相信未來也有條件持續發展。
3. 虛、實整合
台灣的網路電子商務成熟度高,若能藉由線上電商導引顧客到線下的實體通路,也能創造另一種銷售模式,只是建置費用花費頗高,不是人人有辦法,這個空間也是強者的天下。
有驗光師、驗光生證照就不會被淘汰?
從以上分析來看,除非是老店且主顧穩定,否則一個驗光人員新手要在競爭市場中出線並非容易。未來市場態勢就是M的兩端,低價市場幾乎就是快時尚為主;高價市場是金字塔尖端,不可能存在太多同質店。
以個人三十二年從業經驗,以及日本的發展變化來看,驗光師與連鎖體系的內部創業模式結合,是一個穩固的成功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