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影評】跟著音樂電影一起搖擺

Swing with Music Movies!
 

近年來有許多關於音樂的電影,有些是歌手的傳記電影,並巧妙地採用歌手自己的歌曲作為電影配樂,有些則是加入許多音樂元素,讓觀影體驗充滿節奏與律動。去年最廣為人知的音樂電影非《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和《一個巨星的誕生》(A Star Is Born)莫屬,為觀眾帶來許多感動。而今天想跟大家介紹兩部最近上映的佳作,讓我們跟著電影一起搖擺吧!
 
 
《靠譜歌王》Yesterday
 
「披頭四」的音樂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如果喜歡「披頭四(the Beatles)」樂團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靠譜歌王》這部輕鬆、溫馨的小品電影。由奧斯卡金像獎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和知名編劇李察.寇蒂斯(Richard Curtis)聯手創作的愛情喜劇。《靠譜歌王》描述熱愛音樂卻不得志的街頭藝人傑克.馬利克(Jack Malik),他唯一的粉絲是好友身兼經紀人的小艾(Ellie Appleton),他們一起奮鬥了十幾年卻始終沒有機會嶄露頭角。而在傑克決定放棄夢想回歸學校教書的那晚,全球大停電 12 秒,奇蹟發生了!傑克發現許多東西消失了,例如綠洲合唱團、可口可樂、哈利波特,而他是唯一記得「披頭四」樂團的人!因此傑克決定將「披頭四」樂團的歌曲當成是自己的創作,漸漸得到四方的關注,並成功獲得知名經紀人的賞識,開啟一段成名的荒唐旅程。
 
 
編劇李察.寇蒂斯向來擅長編寫浪漫愛情喜劇,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包括《愛是您,愛是我》(Love Actually(2003))、《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1999))和《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2013))等等。而這部作品也維持風趣、溫馨且非常英倫風的調性,加上李察.寇蒂斯喜歡運用流行音樂與劇情作搭配,利用配樂去營造電影的情境和劇情的推動。《靠譜歌王》則搭配劇情採用了許多「披頭四」樂團膾炙人口的歌曲,不僅對「披頭四」的粉絲來說是大飽耳福,也讓不熟知他們的人可以跟著電影一起認識幾首跨時代的著名歌曲。
 
兩位主角傑克(希姆許.帕托(Himesh Patel) 飾) 和小艾( 莉莉. 詹姆斯(Lily James)飾)的角色設定也十分討喜。傑克就像你我一樣平凡,沒有光鮮亮麗的外表,只有過於老實的性格,當他藉由「披頭四」歌曲而走紅時,就像一隻綿羊誤闖狼群,令人覺得滑稽又逗趣之餘,他的焦慮和煩惱也十分令人感同身受。由莉莉.詹姆斯所飾演的小艾更是本片的靈魂人物,她和傑克至十四歲結識開始便互相扶持。在他喪失希望時賦予他自信;當他需要幫助時,毫無條件的給予心力和勞力支持,但傑克卻始終沒有將小艾填入「愛人」的欄位,這也令小艾這個角色顯得令人喜愛又心疼。電影初期觀眾看著小艾總是帶著微笑付出,感受她令人愉悅的氣息,而漸漸愛上這個角色,因此在後期小艾選擇放手並支持時更令人不捨。而莉莉.詹姆斯更演活了這個角色,演繹出鄰家女孩令人喜愛的氣質與內斂的呈現小艾的溫柔與無奈。
 
幸福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
 
當主角傑克剛抵達好萊塢時,經紀人問他,「你是要在英國小鎮喝著溫啤酒呢?還是喝下面前這杯由名氣和金錢釀成的毒酒?」《靠譜歌王》的劇情似乎也圍繞著這個主題打轉, 究竟怎樣才是成功的人生?家鄉小鎮的安逸無虞還是聲名遠播、永留青史?電影中一場重要的高潮戲是傑克去拜訪了披頭四的知名成員約翰.藍儂(John Lennon),在這個被錯換的宇宙裡,「披頭四」不曾存在過,但仍有約翰.藍儂,他過著平淡但幸福的一生。當傑克看著白髮蒼蒼的約翰激動地問,他的人生是否成功?他的人生是否幸福?老年約翰回答,和所愛的人共度了幸福的一生。傑克緊接著追問,那你的人生成功嗎?約翰則緩緩地說出,我的人生很平凡而幸福,難道不算是成功嗎?《靠譜歌王》由此重
新界定了「什麼是成功的人生」。在這個平行宇宙裡,約翰.藍儂不是家喻戶曉的巨星,但卻因此躲過死劫而和愛人安穩地過完一生。這讓我想起以前曾看過的一段話,「如果你的一生和所愛之人相伴,那絕對不是虛度此生。」(How can there be anything wrong with a life if it’s spent with a person you love.)電影至此將觀眾的情緒推到最高點,成名之後的傑克煩惱接踵而來,但此時他終於釋然,並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走過一趟五光十色的日子,才明白原本的平凡是多麽的難能可貴,尋常的人生但被關愛著自己的人圍繞,讓好萊塢的雍容華貴也變得微不足道。《靠譜歌王》是一部輕鬆小品,劇情包含親情、愛情和自我認同等不同元素,內容豐富卻不會過於沉重,反而是以一種溫柔的方式帶出人生哲學,並搭配「披頭四」的經典歌曲,更多了一份感動,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十分療癒。
 
《火箭人》Rocketman
英國國寶級歌手——艾爾頓強
 
《火箭人》為艾爾頓強(Elton John)
 
親自參與的自傳電影。電影聚焦在艾爾頓強的前半生,從音樂神童崛起成為全球指標音樂人。歷經家庭問題、性向認同掙扎,到成名後帶來的酒精與藥物成癮。雖然這些情節幾乎都是名人傳記電影必備,但是《火箭人》的敘事手法屏棄傳統套路,將艾爾頓強的人生用奇幻音樂劇的方式呈現。有趣的敘事方式,不僅避免讓電影淪為兩小時演唱會,更能讓觀眾可以深入主角心境變化。
 
我過的不是普遍級的人生
 
《火箭人》在製作時期曾歷經許多外界的干擾與壓力,去年大熱門《波希米亞狂想曲》的成功,使得片商開始干涉《火箭人》的劇情設定,並期望刪減一些內容將電影可被歸類為 PG-13(類似台灣的輔導級),但艾爾頓強本人表示「但我就不是過著輔導級的生活嘛!每個人都知道我在70、80 年代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總不能假裝自己回酒店只喝牛奶、手捧聖經吧!」(But I just haven’t led a PG-13 rated life. Everyone knows I had quite a lot of both during the 70s and 80s, so there didn’t seem to be much point in making a movie that implied that after every gig, I’d quietly gone back to my hotel room with only a glass of warm milk and the Gideon’s Bible for company.) 好在艾爾頓強的堅持、不妥協,才能讓《火箭人》呈現的故事不僅僅是絢麗光彩的一面,更包含人生的迷茫,傳奇歌手也曾經糜爛、迷失過,敗給內心的掙扎與不完美,而這些不完美使得這部電影更為純粹。
 
故事從艾爾頓強一身華服走入勒戒互助會開始,立刻為電影的奇幻色彩奠定基調。同時,亮麗的服裝就像是他為了生存所配上的盔甲,隨著他分享越多故事,放下情緒武裝,身上的衣服也一件件地卸下,到後段以最赤裸的狀態訴說成名後的精神壓力。飾演艾爾頓強的泰隆艾格頓(Taron Egerton) 成功掌握電影的每一刻情緒步調,帶領觀眾見證這位流行音樂史上的傳奇人物。
 
 
首部限制級音樂劇電影
 
有趣的是本片導演戴克斯特佛萊契(Dexter Fletcher) 也是今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得主《波希米亞狂想曲》的實質導演。同樣為經典音樂人的故事,《火箭人》選擇使用點唱機音樂劇(Jukebox)手法串起整個故事。此手法為使用已經存在的歌曲作為音樂劇的歌曲,較為知名的作品是2007 年以披頭四的音樂作為主題的《愛是唯一》(Across the Universe)。但因為艾爾頓強就是歌曲的創作者,因此點唱機音樂串連手法更可以讓觀眾了解歌曲背後的創作故事,明白音樂背後的意涵。唯一可能會讓人詬病的部分是歌曲所唱的詞都是艾爾頓強長期合作夥伴伯尼陶平(BernieTaupin)的創作,若以傳記電影的角度來看,似乎不是主角內心主觀的抒發。不過,這一點都不影響《火箭人》選歌的精彩程度,歌詞配上當下的回憶走向,反而會讓人有種「原來這首歌還有這種解讀方式」的全新領悟。
 
整體而言,新鮮的敘事手法,再搭配上泰隆艾格頓精彩的表演、艾爾頓強朗朗上口的金曲們,讓《火箭人》突破傳記電影的窠臼,帶給觀眾一場精彩的心靈奇幻旅程,非常推薦進戲院一窺這位傳奇人物的崛起故事。
 
所有資料僅供電影相關報導使用(UIP 提供)
 
兩個人,討論電影,A 是理工宅,J 是藝術控。
如果我們的影片和文章可以讓你會心一笑,開發新見解的話,那我們就達成目標了!
 
Facebook 搜尋 AJ 談電影
Youtube 搜尋 AJ 談電影
Instagram 搜尋 AJxCinesteampunk
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