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DVD to Online Streaming ──Blockbuster, Netflix and Disney+
文/Amelia(AJ談電影)
▲歡迎大家造訪影評專欄作家的頻道 〈AJ談電影〉
你還記得幾年前走進「百視達(Blockbuster)」店面的感覺嗎?推開熟悉的玻璃門,映入眼簾的是黃藍色調的佈置,強檔新片的櫃位在最前排;如果喜歡老電影的顧客則會繼續走到後排。百視達曾經是叱吒全球的影音租片龍頭,如今百視達的店面僅剩下全球最後一間位於美國奧勒岡州(Oregon)的門市。取而代之的是全球訂閱用戶人數破1.48 億的「網飛(Netflix)」網路串流平台。全球影視龍頭「華特迪士尼影業(Walt Disney Pictures)」也準備於今年年底推出「Disney+」加入串流平台的戰場。
百視達(Blockbuster)
百視達於1985 年創立,2010 年宣告破產,並結束所有直營門市。短短25 年間,百視達曾掀起了前所未見的市場需求:1989 年起,平均每17小時,就有間新的店面開張;1999 年掛牌上市後,挟豐厚資源大量擴張,更使它迅速成為消費者的日常娛樂首選。2004 年代是它的全盛時期,在全美有多達9000 家分店與6 萬個員工。
1985 年,百視達(Blockbuster)在德州達拉斯(Texas Dallas)開了第一家錄影帶出租店。如果大家還記得紅色的跑車造型的錄影帶倒帶裝置,而那也正是百視達崛起的年代。當時並沒有大型連鎖店形態的租片業者,百視達則佔盡優勢,以大量片源和眾多分店搶佔市場。依據統計,2006年光是美國就有5,194 間分店。分店都開在顧客集中的高人流地段。百視達號稱「全美國70% 人口只要開車十分鐘就能找到一家百視達」。
百視達神話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1997年百視達CEO 安提奧科(John Antioco)看見串流影音的趨勢,開始推動線上改革 ,並發布線上業務。全新改革的租片模式讓網路會員藉由實體店面歸還影片,並將用戶下一部影片清單郵寄到家,節省許多挑片的時間,讓用戶租片的手續更為便利,可謂為百視達企業開啟了一個全新時代。然而,安提奧科的改革引發董事會的不滿,大量剝削改革企劃的資金,導致安提奧科在2007 年憤而離開百視達,跟隨時代改變的變革企劃停擺,而繼任的CEO 凱耶斯(James Keyes)將百視達的重心轉回實體店面 ,最後不敵網路時代的瞬息萬變,百視達營收惡化,在2010 年宣告破產。
如果曾經喜歡在百視達租片的讀者,想必多多少少經歷過忘記還片而被收取延遲罰金的經驗。有趣的是,百視達後期主要收入來源就是用戶因延遲還片而繳納的罰金,而這也正是百事達租片系統最令人詬病的流程,進而成為網飛(Netflix)推倒影視巨人百視達的第一箭。
網飛(Netflix)
傳說Netflix 的創辦人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在錄影帶出租店,借了《阿波羅十三號》(Apollo 13)電影的錄像帶,卻因為遲還被罰款40 塊美元,里德覺得罰金高的不合理,憤而創立公司來改變世界。不論這個故事的真假,當年Netflix 打著「再也沒有遲還罰金」的名號,確實吸引許多消費者的心。但Netflix 也不是一創立即成功,它在這場影視大戰中歷經高潮迭起後,才殺出一條血路。
1998年Netflix 創立,創業初期Netflix 其實是做DVD 租借起家的。當時前文所介紹的百視達在全美有數千家門店,而Netflix 則認為,與其把成本花在實體店面和錄影帶的調配上,DVD 更小更輕,反而適合郵寄。Netflix 推出劃時代全新租借服務,將這個產業的核心模式從「按次收費」變為了「按月訂閱」,並借此取消了電影租借產業長久以來的「超時費」。使用者每個月支付固定的會員費,這樣就可以不限時間保留一部電影DVD,直到下一次需要租看其他影片時再歸還即可。隨著網路的普及和Youtube 時代的來臨,Netflix 再次抓緊商機推出影片點播服務。因此百視達倒下時,Netflix 存活下來了。
然而,Netflix 遭遇的難關並未結束,2011 年9 月,迪士尼、SONY 等出版商宣佈停止與Netflix 的合作,這兩大廠商的作品皆不能在Netflix 的平台上觀賞,使得Netflix 的訂用會員不僅沒有成長,反而流失了80 萬。這樣讓Netflix 意識到空有網路傳流平台卻沒有作品,註定將被發行商操控,被消費者淘汰。不過危機即是轉機2013年Netflix 首度推出自製影集《紙牌屋(House of Cards)》,並請來名導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參與製作,此策略造就現今的Netflix 王國。
除了原創作品外,Netflix 另一個成功的規劃則是擁抱大數據時代。Netflix 的用戶應該都知道其客製化的經營模式,每個人的頁面都是經過大數據運算後所客製化的推薦影片清單,使用戶可以節省挑選的時間。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同一部作品在每個人的Netflix 頁面看到的縮圖也有可能不一樣。這同樣是依據每個人的喜好,客製化最吸引該用戶的縮圖。根據統計,相較於文字,圖像能更有效的抓住人們的注意力,因此Netflix 運用這個方法提升用戶的興趣。
從2015 年開始,Netflix 開始向海外擴張,在過去的兩年,其海外訂閱使用者數量從3000 萬到6800 萬高速成長,如今成為坐擁1.48 億訂閱使用者的串流平台霸主。2018 年由Netflix 發行的電影「羅馬(Roma)」成為該企業第一部獲得奧斯卡的作品。近年Netflix 仍多方嘗試,並持續推出原創影集和電影,不忘當年的教訓,然而隨著消費者的增加,用戶對Netflix 自製作品的品質要求也提高,然而電影幕後的技術、劇本和特效處理等等都是一筆龐大的金錢,該投入多少資金打造優質作品同時保持利潤將是Netflix 下一個需面對的問題。
迪士尼+(Disney+)
影視大佬華特迪士尼影業看準線上串流平台在網路時代的優勢,近年來積極準備加入戰局,並預計在2019 年底推出全新的線上串流媒體服務平台。該平台主要專注於來自華特迪士尼影業集團製作的影視內容。此外還計劃開發現新的原創節目,包括漫威影業(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相關影視作品和盧卡斯影業(Lucasfilm)的《星際大戰(Star Wars)》系列等。
雖然迪士尼+相較於Netflix 起步的晚,但它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優勢—— 豐富的影視資源。不論是版權、幕後技術還是資金,迪士尼影業皆立於不敗之地。平台上除了可以觀看由迪士尼推出的電影外,迪士尼+即將推出的作品更包含受觀眾喜愛的角色原創衍生劇。漫威相關獨立影集,包括「緋紅女巫與幻視」(Scarlet Witch and Vision)、「洛基」(Loki)、酷寒戰士(Bucky Barnes, the Winter Soldier)與獵鷹(Sam Wilson, Falcon),以及「鷹眼」(Hawkeye)。漫威影業總裁凱文費奇Kevin Feige 表示,除了以上影集外,另外也計劃推出原創動畫《假如(What if)》,將以假設角度詮釋不一樣的劇情,也是美國隊長的外傳,討論的是「如果當初沒有那麼做,那後來會怎麼樣?」。例如注射超級士兵血清的人不是美國隊長史帝夫羅傑斯(Steve Roger)而是卡特探員(Agent Peggy Carter),故事又將如何發展?這些內容都將會在Disney+ 上線。
星際大戰方面,盧卡斯影業總裁凱斯琳·甘迺迪(Kathleen Kennedy)表示星戰首部真人影集《曼達洛人(The Mandalorian)》會在迪士尼+上線,其他包括新一季《Star Wars: The Clone Wars》、以《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角色安道爾(Cassian Andor)和K-2SO 為主的新內容等,都將陸續在Disney+ 平台推出。星際大戰中的人氣角色歐比王(Obiwan)扮演者伊旺麥奎格(Ewan McGregor)也在先前宣布歐比王的獨立影集亦會在迪士尼+回歸。更令人期待的是,迪士尼D23 博覽會上,迪士尼+宣布重啟青少年喜劇影集《莉琪的異想世界(Lizzie McGuire》!不難發現迪士尼+的優勢即為背後的迪士尼帝國,雖然他晚了Netflix 幾年,但迪士尼+創造的是一個充滿原創作品的平台,也就是說想看這些系列影集,除了訂閱迪士尼+平台沒有其他觀賞片源。在線上串流平台的戰場中,迪士尼+成功的建立自己的獨立性以及不可取代的地位,而這也是它來勢洶洶的必勝籌碼。
從錄影帶、DVD 到線上串流平台,影視產業作品配合時代變革而推陳出新,在這場戰爭中,不斷推出新作和作品本身的品質才是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對觀影者來說,則有更多媒體選擇,也可以觀賞更多喜愛角色的獨立影集等等,是一件幸福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