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鄭惠川醫師
防疫期間,關於「眼部是病毒傳染途徑」、「配戴隱形眼鏡會增加感染風險」這樣的話題屢見不鮮,身為第一線與民眾接觸的驗光人員,在遇到這樣的詢問時,該如何專業的做出答覆呢?嬌生公司於5/17特別邀請鄭惠川醫師,以線上講座的模式帶領產業了解新冠肺炎時期,如何安全配戴隱形眼鏡的相關問題。
>> 延伸閱讀 驗光人員不可不知的COVID-19新冠肺炎相關資訊
■ 無證據顯示配戴隱形眼鏡較容易感染新冠肺炎
鄭醫師先帶大家回顧眼部的防禦機制。除了淚液的抗菌成份可提供生化性的保護、眨眼提供機械性的保護外,角膜上皮細胞也有主動和被動的防禦功能。主動的防禦是上皮細胞可以分泌殺菌,抑制細菌生長或干擾其毒性的因子,被動的防禦是細胞間的緊密連接和細胞脫落的能力,上皮的基底膜有一些孔洞,類似篩板,孔徑比細菌的體積小,所以細菌會被阻絕在這裡,當外傷沒有波及基底膜時,細菌是無法通過的。那至於新冠病毒是如何通過結膜,對感染人造成新冠肺炎呢?一般認為有可能的話,是傳染性的氣溶膠隨淚液通過淚小管、鼻淚管,進到鼻腔,再進入我們的呼吸道,造成感染。
但是,由於眼表淚膜會採取多種宿主的防禦機制來減少結膜和角膜的感染機會,且角、結膜也無新冠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的受體(ACE2),病毒不易在結膜複製,因此許多醫學期刊中提到,只有極少數新冠肺炎的患者有結膜炎的症狀,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也發布尚無證據顯示隱形眼鏡配戴者比眼鏡的配戴者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且框架眼鏡不被認為具有足夠的護眼功能。總結來說:眼睛不是冠狀病毒感染呼吸道的首選進入途徑,且新冠肺炎透過淚液傳播的風險是很低的。不論是眼鏡或是隱形眼鏡的配戴者, 少摸眼、口、鼻才是正確的防疫之道,多注意自身衛生習慣,才是重點。
■ 病毒造成眼睛病變最常見的為濾泡性結膜炎
冠狀病毒造成眼睛病變的機會低
新冠病毒可能通過氣溶膠與結膜接觸而引起濾泡性結膜炎,但發生率很低,大概在0-3%。實際上眼科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急性結膜炎通常是病毒引起的,其中又以腺病毒佔的比例最高,大概是65%到90%。可是文獻回顧顯示,與不戴隱形眼鏡的人相比,配戴隱形眼鏡的人患腺病毒結膜炎的風險並沒有增加。
SARS冠狀病毒流行之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一篇文獻綜述報導,其中752名SARS患者沒有眼部表現。由此顯示,病毒造成眼睛的病變主要是急性的濾泡性結膜炎,最常見的病源是腺病毒。其他像新冠病毒、SARS冠狀病毒會導致結膜炎的機會是比較少的,所以新冠肺炎流行期間無須停止配戴隱形眼鏡。
■ 隱形眼鏡需要有正確的衛教溝通加強顧客依從性
依據先前的研究,隱形眼鏡的配戴者遵循正確使用方式的依從性是極低的,即使是比例最高的日拋配戴者,也只有15%完全依從。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沒有定期清潔鏡片盒」、「沒執行搓揉和沖洗的步驟」、「沒有按時更換鏡片」、「沒有洗手」等四點。顯示相關衛教還有待加強,尤其在疫情流行期間。
同時必須建議患者,身體或眼睛不適的時候,應暫時停止配戴隱形眼鏡,至少應等到症狀緩解24小時之後才能恢復隱形眼鏡的配戴。
■ 給隱形眼鏡配戴者的小叮嚀
防疫期間,只要經過正確的清潔滅菌程序,隱形眼鏡可以安心的配戴。身為驗光人員,我們要讓患者放心,隱形眼鏡還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視力矯正方式。
安全配戴隱形眼鏡的關鍵,在於配戴者的習慣。配戴前應避免接觸眼鼻口,戴上取出隱形眼鏡前徹底清潔雙手20秒以上,並用一次性的紙巾擦乾。確實使用隱形眼鏡護理液,執行搓揉和沖洗;不要超時或隔夜配戴隱形眼鏡,建議考慮日拋鏡片。身體有不適,包含咳嗽發燒或眼睛不適,眼睛有分泌物,應停止配戴隱形眼鏡,趕快就醫。
嬌生公司主辦這場新科技直播課程主要是協助驗光人員對新冠肺炎更加了解。這次疫情對產業的影響將是長久的,希望驗光人員除了有足夠的防疫知識保護自己與家人之外,更希望身為醫事人員,可與客戶分享正確的防疫相關知識,破解迷思,不僅為社區防疫盡一份心力,也展現出服務差異化,讓專業被看見!
線上講座內容完整摘要 >> 驗光人員不可不知的COVID-19新冠肺炎相關資訊
2020161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