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新聞】驗光人員特考終戰到來 -- 翻轉或退場的關鍵時刻

驗光人員特考終戰即將於11 月21 日登場

今年的8 月13 號,對於在第一線執業的從業人員是個不平凡日子── 這是最後一次驗光人員特考的報名截止日。倘若您是非視光科系背景的從業人員,尚未取得證照,又錯過了這次報名,表示將失去藉由特考取得證照的機會。依據《驗光人員法》僅可繼續執行驗光業務至2026 年1 月5 日。這樣的分水嶺,直接關係著許多門市經營者職業生涯的存廢,影響至鉅。筆者就既有的數據和現象觀察,和產業一起感受這關鍵的一刻。

 

回顧四次特考數據,取得證照人數不如預期

自106 年舉辦首次特考起,至109 年中共完成四次驗光人員特考,共計有8,322 人次取得驗光人員證照,各次特考的報名人數和總及格率可參見表1:


 

回顧設置特考的初衷,在於輔導非科班出生的從業人員順利取得證照,讓他們不會因《驗光人員法》施行而驟失工作機會; 但就目前的結果來看,取得證照的人數似乎不如預期,這從四次特考的錄取率即可見端倪。

 

 

據業界估算,全台有資格報考特考的驗光人員約有1 萬7000 人,106 年首次特考驗光生便有破萬人報考,反映出證照的需求度相當高。然而,就表1 的數據加總計算,歷經四次考試驗光師、生及格人數合計為8,322 人次,若剃除重複上榜者,僅有約6,100 多位取得驗光人員證照,其中甚至包含業外人士。也就是說,尚未通過考試者大有人在!

 

 

驗光生考試由2017 年首次舉辦通過率52.21% 下滑至2018 年只剩5.39%,過去曾引發業界廣泛的討論,《當代眼鏡雜誌》也曾於2018 年9 月刊進行專文探討。據筆者觀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命題方式和應試者準備的態度皆有關係。從命題方面來說,因國家考試有題目三年內不得重複的規範,許多基本大題目在第一次出盡後,第二次開始部分考題轉而偏向細節; 加上某些試題在文句敘述上容易造成理解的落差,遂使得應試者無法順利過關。然而,也不能將錄取率偏低的原因全部推給試題,考生應試的態度亦是關鍵。畢竟考試是採「平均及格制」,在沒有任何一科0 分的前提下,平均60 分便能取得證照, 縱使有部分考題較難,「平均及格」也不能算是無法跨越的高牆。

 

別幻想捷徑 踏實準備是唯一妙招

過去考選部曾分析,參加特考的驗光人員以36 歲至50 歲之間為大宗,「大齡考生」們因平時工作繁忙,應對考試的各項條件不如學生札實──「讀讀考古題就可以了吧」、「考前再來把重點分析翻一翻」, 這樣的心態讓「取得證照」變得遙不可及。《當代》編輯部特別走訪台北市眼鏡商業同業公會,希望汲取公會長時間輔導會員考照的經驗,給十一月即將赴考場的同業建議── 「要有系統的理解,千萬不能只看考古題;法規和解剖要讀細一點,內容要精熟」,陳玉霞秘書長語重心長地說。

 

令筆者驚訝的是,據北市公會觀察,相當高比例的會員在「驗光人員倫理與法規」這個科目上無法取得高分!秘書孟瑤分享到:「會員往往只是粗略的記些重點,但是近幾次考題出得比較『細』,大家就被問倒了。像是考題問到『《驗光人員法》是由哪一個單位公告的?』許多人只記得立法通過的單位是立法院,卻不知道公告單位是『總統府』,因此就無法得分,非常可惜。」此外,因台灣國考明定三年內不得重複命題,而第一次特考的題目已超過此規範,擔心考生過分倚賴考古題,也再次提醒大家「考古題當然可以參考,但考題不可能一字不改地照出,數字或是文字敘述稍微變一下,答案就完全不同,唯有真正理解、踏實準備,才是應試之道。」

 

特考只是門檻,驗光所設置比例仍然偏低

驗光人員也非通過考試就可高枕無憂, 取得證照只是跨過繼續執業的門檻。根據衛福部醫事查詢系統數據統計(統計至109 年9 月),目前合法設置驗光所的店家為2244 家,顯示仍有過半數業者未設置驗光所卻依然從事驗光行為。目前驗光師、生公會正積極呼籲及宣導,未來政府也將對此展開相關的稽查。

「證照的目的在於產業升級,驗光所設立目的在於專業分工,商業與專業共存, 才能創造眼鏡產業新藍海。」唯有民眾認同驗光的專業價值,在挑選配鏡的店家時, 才能從講求快速、時尚、便利的百貨店轉向至訴求專業和商品兼備的街邊店,這已是未來不可逆的趨勢!

特別感謝台北市眼鏡商業同業公會提供資料、撥冗受訪。

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