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McKinsey & Company發表〈The State of Fashion 2021〉
資料整理:本刊編輯部
眼鏡產業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它的豐富多元,一方面跨足照護視力的光學產業,一方面與五光十色的時尚業接軌,同時讓消費者擁有健康與亮眼的外貌,是眼鏡店家的使命。既然如此,從全球時尚產業的動態分析中,也能找尋和眼鏡產業商機相關的蛛絲馬跡,值得從業人員借鏡。2020年12月,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與BoF時裝商業評論聯合發表時尚年度報告《2021年全球時尚業態報告》(The State of Fashion 2021),本刊編輯部透過報告內容,特別梳理與產業相關的資訊,提供各界參考。
2020年在肺炎疫情的沉重打擊下,對全球時尚產業無疑是艱困的一年。消費行為和需求突然轉變,供應鏈風雨飄搖,對經營增添了大量不確定因素。2021是否能擺脫困頓露出曙光,是眾所關注的事情。但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的全球時尚指數分析,若世界各國能夠在2021年快速制疫情、復甦經濟,時尚行業的活躍度將能在「2022年第三季恢復至2019年水準」;若是2021上半年疫情依舊肆虐,時尚業的銷售額有可能要到「2023年第四季度方能恢復至2019年水準」。
上述對於時尚消費的預估,同樣適用於消費者面對鏡框的選購上。社交減少、甚至「work from home」,讓人們自然減低增添新裝扮的動力。即使有更換需求,若是舊有的鏡框還堪用,也可能僅作鏡片的替換,將部分預算省起來。這時店家更應逆勢出擊!提醒消費者,在人人戴口罩外出的時期,鏡框反而成為最能凸顯個人品味的飾品;當參與視訊會議時,鏡框的選擇更是唯一能夠塑造形象、替造型加分的工具!
據麥肯錫發布的《2021年全球時尚業態報告》指出:「2021年,數位化消費將繼續佔據主導地位並保持增長,企業必須開發更多貼合消費者需求的社交體驗,鼓勵民眾與品牌建立聯繫。」疫情期間,數位的應用範圍快速增多增廣,許多高端服飾品牌終於下定決心走向線上,熱情擁抱各類數位化創新科技,例如直播、視頻客服、社交購物等。時尚品牌必須不斷優化線上體驗和通路的結合,時尚產業分析師指出:「零售還沒有死,但是無聊的零售已經死了」,品牌必須要絞盡腦汁推出更加引人入勝的方式、拓展個性化的客戶體驗,才能讓消費者買單。
法國時裝品牌Louis Vuitton與熱門電競遊戲《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跨界合作,以遊戲角色為靈感,推出現實世界的服飾膠囊系列。電商網站Net-a-Porter也與任天堂熱門遊戲《集合啦!動物森友會》合作,在遊戲中複刻呈現Staffonly、Shushu/Tong、Calvin Luo、Marchen和Short Sentence等多位中國設計師的春夏服裝新品,而且只要掃瞄QRcode,就可以連往天貓商店。類似的行銷手法未來是否將發生在眼鏡產業?我們將拭目以待。
當讀者看到這一段推論,或許會認為:「配眼鏡必須驗光啊!數位平台無法取代實體通路。」的確,消費者最終必須踏入驗光所驗光配鏡;但在踏出家門那一步之前,卻可能已經在網路上大肆搜尋:哪一間驗光所評價最好、誰在臉書上提供最多資訊、在社群平台互動最親切、哪一個品牌傳遞的訊息最符合心中設定。換言之,數位端的資訊,已決定消費者最終購買的意向。在過去這段時間,我們可以看到國內眼鏡通路龍頭不斷在數位轉型上投注心力、各大國際鏡框品牌也都在官網上推出雲端試戴的體驗、連隱形眼鏡廠商都推出線上訂購、門市取貨的結合服務,可知這股趨勢已不可逆。
面對未來,時尚產業應該讓目光看得更遠。從門市、合作關係和商品種類各方面逐步建立一個更穩固、互惠的關係。調整產品策略,取得合理的獲益,面對疫情影響銷售額時,絕對不能僅依賴打折來衝高銷售數量。
另外報告中也認為,較低價的商品和高端奢侈品領域在2021年將擁有更多機會,前者得益於不確實環境下的消費降級,後者得益於亞洲市場的強勁復甦,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對於昂貴的訂製商品的需求仍然很高。無論定位如何,強大的企業都有機會搶佔更多市場份額,甚至有機會以低廉價格將競爭對手收購至麾下。在動盪不安、競爭加劇的市場環境中,所有企業都必須慎於思,敏於行。並非所有從危機中顯現的生機都會變成商機,而且它們也可能稍縱即逝。
根據Covid-19期間麥肯錫調查報告顯示,大約有65%的消費者表示計畫購買更持久、更優質的產品。疫情無形間扭轉消費者的購物思維,可持續性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高。這一點對台灣眼鏡產業而言,也值得大家深思。在未來,無論代理商、生產商或是經銷門市,都必須重新思考「少即是多」,企業必須採取更加專注和快速反應,重新思考商品組合與精簡產品細項,化繁為簡,更多的庫存水位並不會帶來更好的財務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