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中西區,有一條蝸牛巷,小路沿著住家與獨立店家蜿蜒,路看似走到了盡頭, 卻偶有地方阿伯出來指路,「前面還有路啦」,阿伯會這樣說,表情慵懶而無變化, 點頭的力道雖然輕,但那是地方居民平凡又帶有高度肯定的地理智識重量。
無數小巷穿插之間,總會行至一處外觀淡米色的房屋,小門緊鎖,但望進去有足夠幾張桌棲身的前庭。門外會有好奇的人兒伸頭探望,這些好奇的人兒風景,在入夜以後就成了依序候位進場的夜色。
這些人的心之所嚮, 是一家名為籠裏Bar Lonely 的酒吧。晚上八點打燈營業後,店裡亮起了昏黃至淡褐色的燈光,吧台後方陳列的酒瓶,許許多多寫書寫著日文品名,直接反射出籠裏的日系氛圍。小小的日系氛圍因子沿著店內的選歌,人流移動,大門反覆開啟與關閉逐漸堆疊,擴散,蔓延至小樓梯後方的塌塌米座位,會在上空集結成最濃郁的日系浪漫。而屋簷底下的酒客說著笑著,臉上泛著甜膩的紅暈。像府城的空氣一樣甜。
走過一些酒吧,會發現當今現代或工業風的酒吧很多,以地理色彩來劃分,大多都是洋風派系。這不叫人意外,畢竟酒吧文化在西方國家頗為盛行,我們引進了這樣的產物,同樣引進了相對應的室內風格。但在府城的民宅間做起生意,籠裏的風格概念似乎像是不想和周圍的大門鐵門鎖、台式窗台雕花相互衝突,以溫暖,但不過時沉重的日系風格, 牢固地嵌在民生路157巷上。
籠裏的酒單上頭品項不多,但特調上頭大多有一段詩情畫意的介紹,寫出調酒材料內含的心意,讓人在選酒的同時,也感到一股重重的分量放在心上。我點過一杯名為「篍」的特調,以蘭姆酒作基底,裡頭有栗子、黑糖、萊姆、蛋白和黑核桃苦精,上頭有一些細碎的山茶花瓣。栗子、黑糖、黑核桃等品項看上去就是秋天氣息,令秋天出生的孩子特別有親切感。特調喝起來偏甜,還有一股風要吹起落葉堆的厚重感。到了舌尖轉而嚐出一點酸梅味,喜出望外之餘,也預示著就要開始炎熱的南台灣。「篍」給人的多重體會,是季節交替的更新。
週四除外,每個晚上八點到凌晨兩點, 籠裏匯聚了如我一般的觀光客和幸福的台南居民。我們被分配到吧台的單人、雙人高腳椅座位,或者三五成群圍坐塌塌米, 再忙也要來偷一點籠裏的閒。離開台南以後,我翻了翻店家官網,看見了去年聖誕節,燈泡掛滿窗櫺,小聖誕樹立在戶外的風景。那樣的畫面太美,值得等下個冬天到來,再去點一杯「篍」,在永遠不是秋天的時節,享受酒精佈成的時序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