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解析】與軟式隱形眼鏡驗配相關的散光盛行率

Prevalence of Astigmatism in Relation to Soft Contact Lens Fitting

- Graeme Young, M.Phil., Ph.D., F.C.Optom., D.C.L.P., Anna Sulley, B.Sc., M.C.Optom., and Chris Hunt, M.Sc.

亨泰光學研發中心

林文賓博士1,2,3

陳亞憶1,2,3

謝佳倫3

國際隱形眼鏡教育者學會會士(FIACLE)1

台灣隱形眼鏡學會會員2

台灣註冊驗光師3

 

以下為本試驗原文重點翻譯

簡介:

在過去幾年當中,由於新產品品質及可靠度(reliability)的提升,軟式散光隱形眼鏡(toric soft contact lenses)的使用度已大幅地增加。Morgan等人於2009年進行了一項隱形眼鏡驗配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在英國軟式散光鏡片的驗配比例從大約12% 成長到30% 以上(約佔所有鏡片的34%)1,2,其驗配趨勢與美國相仿。3,4在這種情況下,應考量與軟式散光隱形眼鏡驗配相關散光≧0.75 D的盛行率(the prevalence of significant astigmatism)。 

儘管有大量關於散光及其盛行率的文獻,但是關於散光及隱形眼鏡矯正的有用數據出乎意外地少。最常引用的數據來自1970年代Holden 於澳大利亞進行的一項小型研究,該研究表明:在潛在隱形眼鏡患者當中,有45%具有≧0.75 D的散光,另外有25%具有1.25 D以上(含)的散光。5先前評估散光的研究傾向透過眼睛(eye)而非患者(patient)記錄散光的盛行率;又因為許多患者只在一眼中表現出散光,6因此估算任何需要散光鏡片矯正的患者比例將變得十分複雜。另外,許多先前的研究為針對年齡、屈光度或種族的人口研究。Read等學者7已撰寫關於散光及其相關性的有用文獻綜述。表一則總結了過往與隱形眼鏡矯正相關的研究及其主要發現。5,6,8-13

【表一】過往與隱形眼鏡矯正相關的研究整理表

 

另外也有許多從業人員嘗試驗配軟式散光鏡片,並於實務驗配中,直接從廠商所提供的拋棄式(即每日拋、雙周拋、或月拋)試片組中進行配鏡。然而,比起驗配球面鏡片,驗配散光鏡片尚需注意散光度數和軸度,因此在所庫存的鏡片範圍內必須進行一些抉擇。

本試驗主要目的為估算潛在軟式隱形眼鏡配戴者需要矯正散光的比例;其次是估計可適應各種處方組合的散光鏡片之散光患者比例。

方法:

本試驗分析一項大型資料庫,數據資料收集自英國各地有執業的眼鏡連鎖店,包含2008年1月至2月期間開立所有的眼鏡處方,無論患者是否為隱形眼鏡配戴者。分析8到70歲,此年齡層被認為是最有可能驗配隱形眼鏡的範圍(n = 11,624)。所有眼鏡處方的球面屈光度及散光度數均進行10毫米後頂點距離校正。本試驗排除一眼正視的患者。散光軸度取捨至最接近的10度單位;如果軸度尾數為5則往最接近的垂直或水平子午線移動。若為斜向軸度(即45和135度),左眼鏡片向順時針移動;右眼鏡片則朝逆時針移動。

分別以眼數及患者數計算各種散光閾值盛行率:

  • 患者盛行率:針對在雙眼有顯著散光的患者進行計算。每個盛行率數值皆進行95%信賴區間計算。並將0.75 D以上(含)散光視為顯著散光之最低閾值(通常軟式散光隱形眼鏡矯正散光的最低值為0.75D) 。
  • 眼睛盛行率:計算0.50至2.00 D之間的散光盛行率。
  • 分別計算近視和遠視患者的散光盛行率。其中有398名患有混合性屈光不正的患者被排除在子集之外。由於本試驗針對球面屈光度及散光度數進行頂點距離調整,因此在某些遠視度數中沒有顯示處方,但計算了每個球面度數的散光盛行率。另外本試驗也計算了順散(WTR)、逆散(ATR)和斜散的盛行率;WTR和ATR被定義為主要子午線±20度。

評估軟式散光鏡片的可用度及有效性:

使用資料庫的一個子集估計各種處方規格的軟式散光隱形眼鏡所能涵蓋的範圍,此資料庫的子集包括至少一眼中含有至少0.75 D散光的患者(n = 5,444)。鏡片組合包含6、10、14、18種散光軸度及六個範圍的球面度數【表二】。

  • 由於近視患者是散光軟式鏡片的最常使用者,因此對一部分近視眼患者(n = 2,395)進行了評估,以評估相同度數範圍的散光試片組可涵蓋近視患者之範圍。患者雙眼的球面處方範圍為-1.00至-9.00 D內,且至少一眼散光度為0.75 D。試片組含兩個散光度數:0.75和1.25 D。

【表二】不同球面搭配單一散光度數的最小庫存量(散光軸以10°為單位,球面超過±6.00 D則以±0.50 D為單位)

 

實驗結果:

散光盛行率(Prevalences)

本試驗從一項大型資料庫中提取11,624筆眼鏡處方,並透過眼睛(eye)及患者(patient)計算各種閾值(0.50–2.00 DC)的散光盛行率。資料庫中的11,624例患者,有47.4%(5,505名)的患者至少一眼有顯著散光(即≥0.75 D);然而,在這5,505名患者中有將近一半(49.0%,2,699名)只有一眼有顯著散光。因此,全部患者中有24.1%(2,806)雙眼都有顯著散光。在近視眼中,有31.7%患者雙眼有顯著散光。

【表三】總結各種臨界水平下具有散光的眼睛所佔比例,並分析了控制散光盛行率的其他因素,包含散光種類、屈光不正種類及年齡等。圖一總結各種閾值的散光盛行率,並顯示單眼散光患者及雙眼散光患者的盛行率。試驗結果表明,至少一眼的散光度數為≧0.75及≧1.00 D的患者,其盛行率分別為47.4%和31.8%;兩眼散光皆為≧0.75及≧1.00 D的患者,其盛行率分別為24.1%和15.0%。散光為≧0.75、≧1.00、≧1.50和≧2.00 D的眼睛,盛行比例分別為35.7%、23.4%、10.8%及5.6%。

【表三】針對年齡、屈光不正、散光種類計算以眼及以患者為單位計算不同閾值散光的盛行率

 

近視眼中散光的盛行率高於遠視眼,並且隨著屈光不正而增加。與遠視眼相比,近視眼的顯著散光盛行率約多兩倍(31.7%對15.7%)。【圖二】【圖三】

總體而言,順散的眼睛比例略高於逆散的眼睛比例(分別為32.9%和29.1%);但是在散光程度較高的眼睛中,逆散的比例較高。【圖四】【表三】

在年輕人(≦20歲)中,散光盛行率較低。舉例來說,年輕人中雙眼具有≧0.75 D散光之盛行率為21.4%,而40歲以上(不含) 雙眼具有≧0.75 D散光之盛行率為24.5%。【表三】

【圖一】以患者為單位各種散光閾值盛行率長條圖,誤差線為95%信賴區間,BE為雙眼散光、One eye則至少一隻眼有散光。

 

【圖二】以眼為單位含95%信賴區間各種散光度數的散光盛行率長條圖

 

【圖三】以多項式趨勢線顯示經頂點校正後≧0.75 D的散光盛行率,圖中遠視的間隔是因頂點校正某些度數時出現的。

 

【圖四】不同散光軸度之散光盛行率

 

各種處方組合的散光鏡片所能涵蓋之患者範圍(Prescription Range Coverage)

【表二】總結了涵蓋各種處方範圍所需的鏡片最小庫存量(單位:SKU)。舉例來說,要以單一散光度數涵蓋低至中度近視(0至-6.00 D),且鏡片散光軸度共有18種選擇,則至少需450片散光鏡片;相比之下,相同近視範圍的球面鏡片的最小庫存量只有25片。

【圖五】及【圖六】總結分別使用兩個及三個散光度數,並且搭配不同範圍的球面度數和散光軸的各種組合,計算所能含蓋的散光患者比例。在所有軸上使用三種散光度數,涵蓋90%的散光患者的最小庫存量將近3,000片。

【圖五】0.75 DC、1.25 DC2種散光度數搭配球面度數涵蓋之患者比例

 

【圖六】0.75 DC、1.25 DC、1.75 DC3種散光度數搭配球面度數涵蓋之患者比例

 

【圖七】顯示各種處方組合的散光鏡片所涵蓋的近視患者比例。

例一、鏡片組度數供應範圍為以下組合時鏡片最小庫存量為756片,其中在近視範圍為-1.00 D至-6.00 D的患者中,有72%可被此鏡片組規格涵蓋。

  1. 球面度數: -1.00 D至-6.00 D (以-0.25 D為單位)
  2. 散光度數: -0.75, -1.25 DC
  3. 軸度: 10度至180度(以10度為單位)

【圖七】0.75 DC、1.25 DC2種散光度數搭配-1.00~-9.00 D球面度數涵蓋之患者比例

 

由圖5~7可發現,散光鏡片試片組範圍涵蓋更高的負度數,則斜率越陡峭。這表示較高負度數處方具有更高比例的斜向軸度。因此,使用球面度數較低的試片組,將鏡片軸度範圍擴增到10 個軸度之外並沒有太大好處。從積極面來看,這些結果表明,目前較大範圍的軟式散光鏡片中,可函蓋很高比例(≧90%)的散光患者。

 

 

討論:

 

本試驗研究數據提供了有關各種潛在隱形眼鏡配戴者中散光盛行率的有用資訊,並可用來判斷散光鏡片實際使用情況。試驗結果表明,將近四分之一(24%)的患者雙眼散光均大於0.75 D。在近視眼中,近三分之一(32%)雙眼都表現出0.75 D或更高的散光。

 

由於軟式散光鏡片最低可用的屈光度為0.75DC,因此散光0.75D被認為十分重要,並且往往是從業人員考慮使用軟式散光鏡片的實際閾值。14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於本試驗中有高比例患者(約一半)僅有一眼即表現出此水平的散光。雖然試驗結果高於Satterfield等人6的發現(發現有34%的軍人具有單側散光),但是並非所有患者都將被視為需要散光矯正,因此可視為潛在散光鏡片患者。另外在決定是否適用軟式散光鏡片時,還應考量以下因素:主力眼、散光軸、球面度數、瞳孔大小、視覺需求及戴鏡歷史。

 

雖然目前尚不清楚需要軟式散光鏡片的屈光不正人口真實大小,但可大致估計約介於24%~47%之間。使用約一半臨界潛在散光鏡片患者需要散光矯正的假設,可推估約有三分之一(36%)的潛在隱形眼鏡配戴者需矯正散光。由於近視眼的散光盛行率較高15,因此對於偏向近視的人群,估計值將隨之增加。使用相同假設,需要軟式散光鏡片的近視人群約介在32%~55%之間。同樣假設約一半的潛在近視患者需矯正散光,預估約有43%的患者需要散光鏡片矯正。

 

多項研究表明,與軟式球面鏡片相比,通過使用軟式散光鏡片驗配低散光(0.75、1.00 D)可顯著改善視力。16,17一些非球面設計可以改善散光患者的視力;然而,Morgan等人18指出在中小瞳孔大小的低散光患者中,使用散光鏡片比非球面鏡片具有更好的視力。有很高比例的患者,即使散光度數較少,例如:0.50 D,但若不矯正,患者無法滿意其主覺式的視力。19近年來,從業人員考慮驗配軟式散光鏡片的散光閾值似乎已經降低,20然而對於需要矯正的散光精確程度仍存在一些不確定性,這可能是未來研究的主題。

 

Morgan等人21的調查表明在英國和美國,新的軟式隱形眼鏡配戴者使用散光鏡片的比例分別為35%和33%。在這兩種情況下,都代表著近十年來軟式散光鏡片的使用量大幅增加,這是由於鏡片設計的改良及拋棄式鏡片的可獲得性所致。假設Morgan 的調查數據為正確,則表明軟式散光鏡片的使用已幾乎發揮全部潛力。但是根據行業數據表明,散光鏡片實際使用量較低,在英國約僅佔18%。22造成Morgan等人的估計值被誇大的可能因素,為回答此調查的從業人員產生樣本偏見(例如:從業人員於實際驗配上對軟式散光鏡片有更高興趣,因此更有可能開立更高比例的軟式散光隱形眼鏡)。從我們的調查中可以看出,無論哪種方式,在某些國家,尤其是在日本,中國和某些東歐國家中,軟式散光鏡的使用率均很低。21

 

總體而言,順散的盛行率僅略高於逆散。具有中度至高度散光(≥1.00 D) 的逆散光盛行率較高,雖然這與普遍持有的假設相互矛盾,但是這些結果發現與先前研究結果呈現一致。15另外也已發現,在年輕人及具有高散的患者中,順散較逆散更為常見,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球面屈光度的降低,逆散更為常見。6-15

 

已有先前研究注意到遠視眼中的散光程度較低,15,23這可能是因為在眼軸長度較小的眼睛中,角膜上的眼瞼壓力較小。另外從業人員無法精確開立處方遠視眼時,可能會加劇這種散光程度趨勢。近期研究發現遠視者比起近視者更常配戴軟式球面鏡片。24

 

在選擇有限規格的軟式散光鏡片範圍時,對於處方參數需要進行一些抉擇,比如是否限制散光軸對球面度數範圍。本試驗分析表明,將試片組範圍擴展到正度數範圍可以提供更廣泛的鏡片涵蓋範圍,但是擴展散光軸度範圍到360度,以及將散光度數範圍從2種擴增至3種選擇的好處有限。一套最小庫存量約500片的試片組,有幾種可能的選擇,在所有軸(all axes)上的低球面度數(0至-6.00 D,500 SKU)理論上可涵蓋36%的患者;而較廣泛的球面度數但散光軸度範圍較窄(+3.00至-9.00 D,516 SKU)的鏡片組合可涵蓋了47%的患者。【圖五】【圖六】

 

對於本試驗的一種可能批判為,數據庫資料並非專門提取自隱形眼鏡患者,而是從一般眼睛保健患者族群中提取。但提取自隱形眼鏡患者的數據可能無法代表此族群,因不成比例的散光患者停戴隱形眼鏡。25分析潛在隱形眼鏡配戴者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但某些散光患者可能因為散光鏡片存在誤解而不願配戴,或是有些從業人員不願意驗配軟式散光隱形眼鏡,影響試驗分析。另外當處置散光時,從業人員偶爾會修改眼鏡處方的度數或軸數,以免在散光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無法容忍,26因此這些試驗數據有可能低估了散光的盛行率。

 

由於本試驗調查結果與歐洲人口相關,因此可能因種族差異造成試驗的另一種局限性。由於眼瞼形狀差異27,散光在東亞人群中更為常見。在新加坡,吳等人13發現中國入伍軍人散光的盛行率高於印度或馬來西亞的入伍軍人。在另一項針對兒童的美國研究中,Kleinstein等人28注意到在亞洲及西班牙裔人口中,散光的盛行率較高。

 

結論:

總結來說,本試驗結果提供了潛在軟式隱形眼鏡配戴者需要散光矯正的患者比例估計值,同時也針對各種處方規格的軟式散光鏡片所能涵蓋的散光患者比例,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見解。

 

 

 

 

 

參考文獻:

1.Morgan PB, Efron N. Prescribing soft contact lenses for astigmatism. Cont Lens Ant Eye 2009;32:97–98.

2. Morgan P. Trends in UK contact lens prescribing 2010. Optician 2010;239:34–35.

3. Barr JT. Contact lenses 2001. Cont Lens Spectrum 2002;17:22–28.

4. Nichols JJ. Contact lenses 2009. Cont Lens Spectrum 2010;25:20–27.

5. Holden BA.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correcting astigmatism with soft contact lenses. Aust J Optom 1975;58:279–299.

6. Satterfield DS. Prevalence and variation of astigmatism in a military population. J Am Optom Assoc 1989;60:1418.

7. Read SA, Collins MJ, Carney LG. A review of astigmatism and its possible genesis. Clin Exp Optom 2007;90:5–19.

8. Jalie M. Lens usage in the UK. Optician 1980;149:27–33.

9. Bear JC, Richler A. Cylindrical refractive error: A population study in Western Newfoundland. Am J Optom Phy Opt 1983;60:39–45.

10. Fledelius HC, Stubgaard M. Changes in refraction and corneal curvature during growth and adult lif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cta Ophthalmol 1986; 64:487–491.

11. Katz J, Tielsch JM, Sommer A.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refractive errors in an adult inner city population. Invest Ophthal Vis Sci 1997;38: 334–340.

12. Wong TY, Foster PJ, Hee J,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refractive errors in adult Chinese in Singapore. Invest Ophthal Vis Sci 2000;41:2486–2494.

13. Wu HM, Seet B, Yap EP, et al. Does education explain ethnic differences in myopia prevalence?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young adult males in Singapore. Optom Vis Sci 2001;78:234–239.

14. Teague S, Gunderson G. Soft contact lenses for astigmatism. In: Hom MM, Bruce AS, eds. Manual of Contact Lens Prescribing and Fitting. 3rd ed. St Louis, MI, Butterworth Heinemann, 2006, pp 341.

15. Farebrother JE, Welsby JW, Guggenheim JA. Astigmatic axis is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spherical ametropia. Optom Vis Sci 2004;81:18–26.

16. Dabkowski JA, Roach MP, Begley CG. Soft toric versus spherical contact lenses in myopes with low astigmatism. Int Cont Lens Clinic 1992;19: 252–256.

17. Richdale K, Berntsen DA, Mack CJ, et al. Visual acuity with spherical and toric soft contact lenses in low- to moderate-astigmatic eyes. Optom Vis Sci 2007;84:969–975.

18. Morgan PB, Efron SE, Efron N, et al. Inefficacy of aspheric soft contact lenses for the correction of low levels of astigmatism. Optom Vis Sci 2005; 82:823–828.

19. Miller AD, Kris MJ, Griffiths AC. Effect of small focal errors on vision. Optom Vis Sci 1997;74:521–526.

20. Quinn TG. Soft toric advances and fitting trends. Cont Lens Spectrum 2009; 24:37–41.

21. Morgan PB, Woods CA, Tranoudis IG, et al. International contact lens prescribing in 2009. Cont Lens Spectrum 2010;25:30–53.

22. Sulley A, Meyler J. Two unique technologies unite in a new daily lens for astigmatism. Optician 2010;239:22–27.

23. Tong L, Saw SM, Carkeet A, et al. Prevalence rates and epidemiological risk factors for astigmatism in Singapore school children. Optom Vis Sci 2002;79: 606–613.

24. Young G, Moody K, Sulley A. Anomalies in the prescribing of soft contact lens powers. Eye Cont Lens 2009;35:11–14.

25. Young G, Veys J, Coleman S. A multicentre study of lapsed contact lens wearers. Optom Physiol Opt 2002;22:516–527.

26. Howell-Duffy C, Umar G, Ruparelia N, et al. What adjustments, if any, do UK optometrists make to the subjective refraction result prior to prescribing? Ophthal Physiol Opt 2010;30:225–239.

27. Kame RT, Jue TS, Shigekuni DM.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rneal astigmatism changes in Asian eyes. J Am Optom Assoc 1993;64: 215–219.

28. Kleinstein RN, Jones LA, Hullett S, et al.; Collaborative Longitudinal Evaluation of Ethnicity and Refractive Error Study Group. Refractive error and ethnicity in children. Arch Ophthalmol 2003;121:1141–1147.

 

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