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精選】初夏遊台東

用緩慢洗淨•用單純療癒

 

文:Daisy Chen

 

自從蘇花改通車之後,從台北出發探訪花蓮,如同前往台中般便利。從前得先辛苦翻越九彎十八拐抵達宜蘭,再沿著太平洋邊的陡峭駛向七星潭的那種冒險感,被拓寬拉直的道路掃除乾淨。花蓮的天空還是一樣藍,卻讓我追尋不到放逐般的抽離和洗淨,那就繼續一路向南吧!於是,在這陽光和煦的五月天,我來到島嶼東岸靜謐親切的城市――台東。

來到台東,無論你是登山控還是玩水控,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歸屬,但建議千萬不要把行程排得太滿――用緩慢洗淨、用單純療癒,才是屬於這個城市的步調。

 

天空之鏡――都歷沙灘

沿著台11線南下,經過成功鎮不久,就會來到這片屬於阿美族的傳統海域,也被稱為「Pacefongan」。平坦寬廣的沙灘,正適合部落族人推著船筏下海捕魚。現在自然看不到阿美族的小舟在海上浮浮沉沉,這片沙灘現在以退潮時淺灘上的天空倒影而聞名。旅人替它取的個詩意的名字,「天空之鏡」。

拜訪天空之鏡,太隨意可不行。必須挑選一個藍天白雲的午後,再恰到好處的抓準退潮時間,像是到秘境朝聖般,感受大自然神奇的變化。當海水漸遠,柔軟如泥的黑沙灘上覆蓋一層淺淺的、閃著波光的水痕,陽光將遊客的倒影一一映在沙中――今晚IG的讚數就靠它了。

拍完網美照,給自己多一點放空的時間,洗刷旅途的疲憊,感受海岸線極致的寧靜。不要擔心泥沙染污雙腳,外圍有親切商家提供清水盥洗。

 

布農族的獵場――鸞山森林博物館

看到「博物館」三個字,可別誤會這是一座供旅人吹冷氣、逛櫥窗的水泥建築。這個博物館是以卑南溪為門、都蘭山為窗,整片坐落在島嶼海岸山脈南端的鸞山部落,都屬於「博物館」的範圍,這裡是布農族人生活狩獵的家園。據說曾經有財團競逐開發,在當地耆老的阻攔下,部落將此地規劃為生態教育的天然教室,賦予它「博物館」的稱呼。

出發前,我透過網路預約鸞山部落提供的行程,在布農導覽員的帶領下,將都市人的步伐拓印在獵人曾經行走的足跡上。鸞山部落在布農族語叫Sazasa,有著「這是一個甘蔗會長得高、動物會活躍、人會活得很好的一塊地」的意思,在這塊生命力旺盛的土地上,鸞山擁有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楠榕混生林帶。拍攝電影《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麥隆,曾說過劇中「漂浮森林」的構想就是來自千根榕樹森林,難怪站在樹下仰望時,那種虛幻空靈的感受似曾相識。因為交錯粗大的榕樹氣根不斷蔓延擴展,部落給他取了個有趣的名字,「會走路的樹」。

讚嘆過榕樹森林的奇妙,行程的重頭戲來到鸞山上布農族的獵場,體驗行走在原始森林的樂趣。進入獵場前,先體驗原始布農烤肉串;接著,每組旅客都要恭敬的讓祖靈驗收「雙證件」――米酒和檳榔。在擺放山豬頭骨的祭壇前,由男性為代表將米酒灑在祭台上,完成我們的入山儀式。「女生不行嗎?」旁邊有遊客不服氣地問。「不行,祖靈會讓妳懷孕喔。」導覽員半真半假的說,並接著解釋:在布農族的文化中,男女各司其職、家庭責任壁壘分明,「男人不能碰爐具、女人不能碰獵刀」。既然當個一日布農人,就遵循文化傳統吧!

這是一段完全沒有鋪設步道或階梯的山路,旅人必須手腳並用的體驗行走山林的艱辛。我一面氣喘吁吁,腦海中浮現電影《賽德克巴萊》裡原民在山上健步如飛的畫面,歐買尬!別說打山豬了,要我多拎一瓶水都沒辦法!所幸,在行程的終點,布農媽媽們準備了豐盛的部落傳統美食等候。月桃飯、香氣濃郁烤機、叫不出名字的野菜、現搗的南瓜麻糬等部落風味餐讓人品嚐食物最原始的美味。最神奇的是,這些全部是用燒柴火爐灶做出來的!

 

台東夜未央――鐵花村音樂劇落

台東市的夜晚不寂寞,晚餐後一定要來到由臺鐵貨倉宿舍改造的鐵花村音樂聚落。「鐵花一開,音樂就來」,這是鐵花村的目標與理想。漫遊在聚落中,大人可以來杯鐵花吧的台東特調、孩子們啃一隻釋迦冰棒,伴隨街頭歌手高亢清亮的歌聲,偷得浮生半日閒。

一旁的假日慢市集,來自臺灣各地創作者的自創商品,以及原創有聲出版品、農特產品,不妨與創作者、小農們聊聊天,感受台東的熱情與樂活自在的氛圍。

 

 

 

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