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光講座】「國際視光新知與創新科技」專題報導(上)

2021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視光科年度視光研討會

 

主辦單位: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視光科

合辦單位:台北市驗光生公會 / 協辦單位:台北市驗光師公會

課程規劃:廖思婷OD

文字整理:編輯部

 

視光領域的學術研究,在台灣起步較晚。依據107 學年度教育部統計,全台設置視光科系的大專院校僅11 所,其中碩博士班的成立更是近幾年的事。在此前提下,獲取國外新知、掌握議題脈動,便是國內視光產學界至為重要的工作。

在今年11月14日和21日,一場由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視光科主辦的「國際視光新知與創新科技」研討會,以線上課程的方式,與所有關注視光議題的驗光人員在螢幕前聚首。

本場研討會是由長期推廣視光教育的廖思婷OD來規畫課程,在廖思婷老師的用心下,策劃7堂專業課程,由在國內外頂尖學府、醫院授課或任職的專家來開講,為台灣的驗光人員傳遞國際間最新視光資訊。廖思婷老師說:「很榮幸的能一次邀請到多位美國不同視光領域的專家,邀請他們用中文分享專業知識。希望本研討會的豐富內容能帶給驗光人員新的想法,強化自我專業,提升服務品質,成為由商轉醫的專業贏家!」

 

以下就來看看各講題的精采摘要吧!

 


■〈從散瞳說起〉/ 美國哈佛大學/ 鄭宏銘教授

本場講題中,鄭宏銘教授強調「散瞳檢查眼底」是維護眼睛健康的重要檢查,期盼能幫助驗光人員對散瞳檢查有基本的了解。

1.散瞳的基本方式與目的

散瞳的基本原理,是抑制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的收縮,使瞳孔放大,以便檢查眼底視網膜及玻璃體的變化。在臨床上,常見的散瞳滴劑有「副交感神經拮抗劑」、「Cyclopentolate(環戊醇)」、「Atropine(阿托品)1%」、「交感神經激動劑」等數種。使用散瞳藥水,曾有過誘發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案例,但比例相當低。鄭教授引數據說明:「在鹿特丹調查研究中,對6760位55 歲及以上的參與者常規使用散瞳眼藥水時,僅導致兩人(0.03%)發生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由此可知散瞳安全度是相當高的。

患者在散瞳之後,診所可使用超廣角眼底攝影,和光學相關斷層掃描OCT快速檢測到邊緣病變,目前醫學上已經證實,這樣的方法有助於檢測到更多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透過這項篩檢,甚至能有助於發現「眼色素瘤」和「視網膜脫落」這兩項疾病。

鄭教授在課堂上,向學員解說多項常見的視網膜病變,像是「網膜撕裂或穿孔」、「馬蹄形視網膜撕裂」、「晶格或格子式視網膜變性」、「脈絡膜缺血」等。

2. 不散瞳的風險

那是否可以不散瞳,就進行眼底檢查呢?鄭教授表示:周邊視網膜退行性疾病很常見,並且經常同時出現。誘發因素包括年齡和近視屈光不正;然而,這些也可能是巧合的發現。由於威脅視力的後遺症是潛在的副作用,瞳孔放大的眼底檢查和輔助成像對於確定預防、治療和適當隨訪的需求至關重要。也就是說,除非使用廣角攝影機,輔以OCT,否則不散瞳的眼底檢查很可能發生不理想的後果。




■〈近視防控鏡片的動物實驗〉美國休士頓大學  洪立方博士

動物實驗在了解近視眼的產生,及對近視眼的防控和併發症的治療上,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本講座將說明以光學方法,對於近視防控的動物實驗的理論基礎及其應用,以了解現今近視防控眼鏡片及隱形眼鏡的發展由來。

一開始,洪博士先介紹數款市面上最新的防控鏡片的概況,以美國FDA兩年前甫許可上市的鏡片為例,宣稱在防止近視增加方面,約有60%左右的功效。那這些防控鏡片是如何研發的呢?皆和各項動物實驗有密切關係。在基礎理論的發展上,研究人員透過雞、獼猴等物種,觀察到四項重要關鍵:

1. 視覺影像可以影響眼睛屈光度數的成長:以雞的實驗為例,一邊眼睛給予模糊鏡,另一邊則無;一段時間之後,給予模糊鏡的眼睛會近視。

2. 眼睛屈光度數的成長,受到眼睛本身屈光影像的回饋控制,來改變眼軸的生長速度,進而改變調節其屈光度數:實驗顯示,動物普遍存在「正視化」作用,即眼睛天生的功能,可以感覺到遠視或近視,並自動調節生長速度來消除遠近視。

3. 局部的網膜影像特質,可以控制局部的鞏膜的加長速度:以猴子為例,在內側遮一個負3度數的鏡片,在對應面內閉則會變長,顯示動物對局部離焦的感應。

4. 周邊網脈影像的重要性:以猴子為例,給予負3度數的鏡片,即會近視。顯示周邊網脈影像足以干擾近視產生。這也足以說明,傳統近視鏡片沒有矯正周邊影像,因此在配戴一般鏡片的狀態下,近視會繼續發生。

演說中,洪博士也引用多所國際頂尖學府視光學院的論文報告,說明近視防控鏡片研發者,運用動物模型轉化臨床的實驗進行說明:

以「狨猴實驗」為例,讓狨猴配戴6mm至6.5mm的雙焦鏡片,共有三組對照,第一組是負5周邊,中間沒有度數;第二組是正5周邊,中間沒有度數;第三組是中間1.5mm沒有度數,旁邊是正5;進而觀察狨猴近視、遠視的數據變化。

總結來說,透過動物實驗可知,在鏡片有效光學區中加上正鏡的度數、面積大小及分布位置,和矯正治療時間的長短等因素,皆可影響抗近視的效率。

在防控鏡片的未來發展方面,洪博士也分享自己的觀點。首先,透過持續投入的人類臨床實驗,必須要在「抗近視」的有效程度和「視覺清楚度」之前取得最佳平衡;其次,應加強關注雙眼不等視的問題;最後,是重視個人化的需要。洪博士觀察到,隨著近視越嚴重眼軸越長,周邊遠視性離焦越明顯,需要矯正的正鏡度數也越多,但目前市面上非訂製的鏡片,在這部分有所不足。此外,個人的周邊的屈光變異類別及斜散光的研究,也是有待發展的領域。




■〈用眼過度導致的視疲勞及其診治方案〉美國太平洋大學 楊順南教授

視疲勞有諸多的致病機制,在臨床與日常生活間的嚴重性和發生頻率也不相同。對抗人們在新冠疫情中,長期使用電腦所導致的視疲勞,是當前大眾關心的一項挑戰。因此,本場課程中,楊順南教授針對視疲勞致病的生理、功能、行為,和環境工學的因素,來闡述其成因和診斷方法,並提供臨床及行為治療的方案。另外,對於診斷過程的問診,問卷評估,臨床檢查,和綜合診斷進行說明。治療方案上,對視覺工學,光學輔助,藥物協助,及視覺訓練也加以介紹。

1. 視疲勞的定義和成因模式

視疲勞是進行視覺任務所導致的視覺損耗,可能造成眼肌疼痛、生理不適,及認知能力下降。經常性的視疲勞患者中,約有25至60%,涉及持續用眼導致的症狀。此外,眼疾病也會加速視疲勞的症狀和提高發生頻率。

楊教授提出影響視疲勞的要素有三點,分別是「任務要求」、「環境挑戰」和「眼視覺功能」,演說中皆詳加說明。

2. 視疲勞相關眼疾病

楊教授分析在臨床上導致視疲勞的眼疾病包含「屈光不正」、「調節不當」、「集合不當」、「乾眼」等四大類。其中,楊教授指出:「對視覺疲勞的病患,應優先考慮屈光不正。」屈光不正將導致無法達成正確和穩定的調節和集合。即使是小於1 Diopter的誤差也會導致調節壓力,特別是有老花眼的成人;此外,對有視疲勞的兒童要進行散瞳檢測(調節彌補遠視)。

3. 視疲勞診斷

視功能異常所導致的視覺症候群通常有非常規律的產生時間和場合。因此,透過詢問病史和設計問卷,可為診斷視疲勞提供重要參考。

在視疲勞診治的屈光檢查項目上,建議先從遠距驗光開始(排除調節及集合的作用)、接著主觀和檢影驗光並行,並運用自動驗光儀來進行散光的診斷、使用散瞳來測量遠視和屈光參差的程度。

4.治療方案

在視疲勞的治療方案方面,楊教授分享了多重方案,包含教育患者如何運用生活化的方式,改善環境中的光線品質,或是協助患者進行視覺訓練等。在與驗光人員執業相關的「近距配鏡原則」上,楊教授提供以下五點建議:

a. 對調節幅度不足的病患,測定PRA和NRA的中點。

b. 評估配戴慣用鏡片和欲配鏡片時,調節滯後的程度。調節滯後夠小嗎?滯後情形穩定嗎?

c. 配戴配鏡框架閱讀小字讀物十分鐘,評估病患是否可以舒服的用眼。

d. 應考慮用眼距離、視角範圍、螢幕位置和其他可能近距用眼場合。

 

單一鏡片會比雙光(bifocal)和漸加(progressive addition)鏡片更有用。
 

 

 

 

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