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各專家學者們都預測即將迎來「後疫時代」,當疫情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活動與日常生活,我們的視光產業又將如何自處?在這個年度轉換的關鍵時刻,當代團隊特別邀請非等式公司總經理,同時也是中華民國眼鏡發展協會常務理事的羅一順先生參與訪問,期望羅總能以他在眼鏡產業深耘三十多年的經驗與智慧,讓我們能夠透過他的視角,理解目前產業界經歷的變化與當前需要克服的瓶頸。
回溯到踏入業界的伊始,可以說是冥冥中自有注定。羅總回憶道,1993年,在百貨公司專櫃工作的同學引薦他應徵公司的業務人員,自此與鏡框的世界結下不解之緣。到了2000年,公司將光學部門與百貨部門合併,順勢成為統整部門的管理階層。到了2004年,羽翼逐漸豐滿的他選擇踏出舒適圈,開始創立「非等式股份有限公司」,以銳利商業判斷選擇合適的國際鏡框引入台灣,並且頗受市場青睞。
也因為這三十年的積累,讓羅一順總是能夠以宏觀的視角體察市場脈動。他表示,近年來台灣鏡框市場的最大轉變就是進口品牌的數量急遽增長,選擇多元的同時也因為快時尚鏡店進入台灣市場,讓鏡框的銷售數量受到巨大衝擊。
隨著百貨公司快時尚鏡店林立,羅一順認為這時尚鏡店每個月約有8至10萬隻的銷售量,年銷量更是破百萬,大幅佔據市場銷量。由於快時尚鏡店不透過代理商,是由店家直接從工廠端引入台灣,相對價格低廉,對台灣傳統的街邊鏡店與進口眼鏡代理商都造成衝擊。
其中,台灣年輕一代的消費者成為快時尚鏡店的主要消費族群,羅一順也藉著這次訪談細細分析其背景因素:
1. 無壓力購物環境:不像傳統的街邊店進店時就需要有目的性的購買,且不會增加額外的考量與預算,無論是心理壓裡還是經濟能力都比較符合年輕族群的購物習慣。
2. 眼鏡標價透明化:傳統鏡店讓人卻步的很大因素是因為價格不夠透明,價格無法掌握的狀況下容易讓人心生卻步。
3. 同儕的購物氛圍:因為前兩項原因,年輕族群多往快時尚鏡店選鏡,這也讓同儕效應發酵,快時尚鏡店成為他們想要配戴眼鏡的首選。
回應以上三點,對於如何拉回年輕族群,羅一順則是呼籲街邊鏡店應該深思,回歸初心,在服務或是專業可以讓消費者更有感,願意往生活圈周遭眼鏡店做消費。他認為,在價格上若要以低價與快時尚鏡店做競爭是有其難度的,重點在於「強化產品區隔」,如何將自家產品的優勢突顯,是突破市場困局的關鍵。
羅一順進一步補充,「品牌鏡框」會是街邊鏡店強化商品獨特性的重要武器,例如歐系國家的鏡框,對於設計與美學都有其獨到之處,不但能在市場上做出品牌區隔,更能夠以稀少性與精緻性的概念吸引到不同的小眾消費者,進而建立良好的市場口碑。
隨著新的年度到來,羅一順也勉勵所有的眼鏡從業人員,只要能夠將自身優勢把握凸顯,自然能在紛亂的市場中找到處之泰然的專業定位,不畏市場起伏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