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解析】隱形眼鏡產業的紫微斗數

資料來源:BCLA Asia 2022 in Taipei in conjunction with MUSIT

文字整理:編輯部(特別感謝中山視光系陳佳琪教授協助校閱本文內容)

 

自古以來,人們就渴望預見未來,卜卦、占星、紫微斗數,企圖窺探天機只為趨吉避凶。時至今日,身處在快速變遷與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我們如何得知隱形眼鏡與視光產業的發展,並且搶得先機?

 

全球性歷史事件 考驗視光產業

過去20年間,全球經歷各種重大事件:2002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2008年金融危機、2009年禽流感、2012年中東呼吸症候群(MARS)、以及這兩年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和今年的烏俄戰爭,屢次造成全球動盪。這些事件乍看與視光產業無直接相關,但實質上或多或少造成了相對的影響,尤其對隱形眼鏡產業。比如新冠疫情爆發時,就有不少民眾擔憂配戴隱形眼鏡是否安全?即使許多專家學者澄清,依照正確的配戴方式就能降低感染風險,卻依然難以平復大眾不安。

 

疫情讓民眾擔憂配戴隱形眼鏡是否成為傳染途徑。(圖片來源:vaughanvision.com)

 

一些與視光產業高度相關的重大事件,包括1995年隱形眼鏡的阿米巴蟲感染、2000年代的角膜塑型片感染、2005年真菌感染,不僅僅是亞洲,歐美也高度關注,這些事件對產業造成負面效應。然而過去20年間,亦出現許多正面的商機:90年代推出的日拋隱形眼鏡,用過即拋的概念在80年代簡直是天方夜譚;1997年矽水膠鏡片的發明,引起很大的轟動,至今仍穩坐市場主流;除了功能性的產品之外,2008年美瞳放大鏡片更是開拓強大的美妝市場。

 

我們不免探究,當每一次重大事件發生時,究竟會造成長期還是短期的後果?牽涉的範圍是區域性還是全球性?有沒有跨行業?是否可修復?比起過往,現今環境存在更多無法預測的挑戰,我們正處於VUCA時代之中。

 

VUCA時代到來 市場出現更多挑戰

VUCA是現今管理界最常被討論的一個單字,代表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創新科技與顛覆性技術引發產業與生活型態急劇變化,大量的資訊反而提升觀察市場的難度,VUCA迫使企業採取更敏捷的應對方式,去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

 

VUCA是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縮寫。VUCA術語源於軍事用語,描述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後不穩定的世界局勢,至今則被盈利性公司、教育事業等各種組織普遍使用,形容混亂與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

 

隱形眼鏡產業的VUCA,可以分成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宏觀環境例如金融市場、疫情、自然災害、趨勢潮流等;微觀環境則指產品的材料、設計、功能、直接性的品牌競爭等。宏觀環境中的因素大多無法控制與改變,唯有一項值得關注探討的,便是趨勢潮流對視光專業的影響。

 

VUCA時代到來 市場出現更多挑戰

VUCA是現今管理界最常被討論的一個單字,代表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創新科技與顛覆性技術引發產業與生活型態急劇變化,大量的資訊反而提升觀察市場的難度,VUCA迫使企業採取更敏捷的應對方式,去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

 

隱形眼鏡產業的VUCA,可以分成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宏觀環境例如金融市場、疫情、自然災害、趨勢潮流等;微觀環境則指產品的材料、設計、功能、直接性的品牌競爭等。宏觀環境中的因素大多無法控制與改變,唯有一項值得關注探討的,便是趨勢潮流對視光專業的影響。

 

多元的購買管道 增加隱形眼鏡的配戴風險

過去,隱形眼鏡主要由眼鏡行販售,現今網購平台和藥妝店的興起,對消費者而言有更多購買的通路,但對驗光人員而言卻是一大挑戰。尤其網購跨越國界的限制,即便人在台灣,都能輕易買到日本品牌的隱形眼鏡。這種便利性與多元性對消費者有極大的吸引,往往忽略了從這些管道購入的隱形眼鏡,缺乏專業人士的驗光檢查與配適評估。

 

疫情讓民眾擔憂配戴隱形眼鏡是否成為傳染途徑。(圖片來源:vaughanvision.com)

 

這樣的現象在過去幾年數度被提出討論,2015年Taipei Times便有一篇報導,描述台北、日本藥妝店大量販售各種品牌的隱形眼鏡;2018年的Review of Optometric Business發表了一篇” Beating Online Retailers: 5 Lessons to Learn from ODs in Other Countries”,其中一段篇幅深究歐美部分國家放寬隱形眼鏡的販售條件,甚至有隱形眼鏡自動販賣機的出現,及伴隨而來的諸多問題。當消費者由這些通路購買隱形眼鏡時,往往會忽略了兩個觀念:

 

1.隱形眼鏡為醫療器材,需要相關機構,如美國FDA、歐洲CE的批准認可才能上市。

2.隱形眼鏡的驗配需要一套專業流程,包括:初步檢查、配戴評估、鏡片配發、定期複查。

 

2021年BCLA出版隱形眼鏡循證學術報告(Contact Lens Evidence-based Academic Report, CLEAR),由Wolffsohn教授為首的百位專家學者,撰寫涵蓋隱形眼鏡檢查、配適等各方面的學術文章,作為驗光人員的指引,目的在於給予大眾更加安全的隱形眼鏡配戴。隱形眼鏡的驗配需要專業視光人員執行,由網購或是美妝店購買隱形眼鏡,無法獲得這些服務,消費者必然承擔更高的潛在風險。

 

 

觀察目前亞太地區視光專業的法規與產品註冊,亞洲國家在產品上市前的認證相對嚴謹,尤以日本、中國大陸和台灣最為嚴格,大多數國家也制定了相關驗光人員法規。儘管如此,目前產業欠缺的,是一整套對隱形眼鏡的處方驗配和銷售相關的監管體系。

 

 

幸運的是,隱形眼鏡目前仍有產業的驅動力,例如散光、老花、近視控制、客製化設計,都帶來商機。市場主流仍舊以單光鏡片為主,無論網購還是藥妝店,都無法達到多功能的要求,這即是視光人員的商業機會。

 

顛覆性技術 改變傳統型態

1985年電影「回到未來」中,主角透過電視螢幕與另一方人馬視訊通話,在手機都沒有的年代裡,對觀眾而言難以想像,但在2022年卻是稀鬆平常。

 

1985年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圖片來源:Movieclips)

 

科技日新月異,人工智能深入日常生活,醫學也高度依賴AI技術,利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比對,協助醫療人員做出更精確的診斷。目前在眼科的應用上,多以判別眼底病症為主,然而未來AI技術是否被應用在驗光流程和隱形眼鏡的配適評估?消費者藉由這些科技,或許只需手機裡的APP,就可以獲得足夠的資訊並購買合適的隱形眼鏡,對視光產業將造成極大衝擊。

 

隱形眼鏡的發展,也極有可能超脫現在的想像。許多研究機構已經投入開發,試圖生產出智慧型隱形眼鏡(Smart Contact Lens),跳脫視力矯正的範疇達到更多功能,比如血糖的監控、藥物的釋放、甚至提升低視力患者的視覺。就如同電影「回到未來」,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雖然現在看起來相當不切實際,然而當顛覆性技術突破人們熟知的常規時,什麼不可能都可能發生!

 

在VUCA時代下,身處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顛覆性技術隨時有可能取代視光人員。對消費者而言,這些技術可能更便利,甚至更便宜。雖然無法從水晶球窺見未來,但視光同仁可以分析現有的情況,推敲科技的趨勢,探討如何在將來納入驗光體系之中,提供給消費者。如同孫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陳家偉教授

nthalmic Technologies執行總監

亞洲眼視光管理協會(AOMA)理事長

亞洲眼視光協會(AOC)顧問委員會主席

國際隱形眼鏡教協會(IACLE)亞太區總監

國際近視協會(IMI)成員

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