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陪伴台灣眼鏡產業走過45 年 看台灣光學的經營哲學

「只有親身從實務中觀察和學習,才知道什麼儀器是最好用的!」台灣光學董事長黃瓊璋先生對此體會深刻。

 

 

台光45 年風華

宛如產業歷史走廊
 
「我剛入行時在賣的電腦驗光機,一台要價180 萬,那可是45 年前的台幣唷!而且採買的店家,多數都不需要分期付款,常常為了安全,一群業務一起去收現金,那還是用100 元紙鈔付款的時代呢!」
 
聽台灣光學董事長黃瓊璋先生講起初入行時的故事,彷彿掉入視光產業的歷史走廊。

黃瓊璋先生於民國60 年代,在與視光界前輩林稔先生結緣之後,逐漸投入進口儀器設備的產業。當時電腦還是一般民眾難以接觸的高科技產品,由林稔先生創立的台灣光學,率先引進並命名為「電腦驗光儀」;即使機器的價格相當於南部一棟透天厝,仍有許多店家爭相引進,促使產業跨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彼時國內眼鏡連鎖店正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發展,台灣光學搭上這部列車,與產業共同成長,並在台北經營眼鏡門市,兼營國際知名的鏡片品牌代理。
 
接掌台灣光學之後,黃瓊璋先生還有另一個身分,即「中華民國眼鏡光學學會」(後改名為中華民國驗光配鏡學會)的創始會員,並長期擔任學會的秘書長。由於平時銷售先進的驗光設備,常常需要協助店家培訓人員、引入國際間的驗配新知,黃先生對於驗光人員繼續教育的重要性有強烈的認知。
 
黃先生說:「驗光配鏡學會就是台灣開設繼續教育的始祖,在資源相對貧脊的年代,為產業注入知識的活水。很多50 歲以上的從業人員都上過我們開辦的課程。」
 
參與驗光配鏡學會的經歷,讓黃瓊璋先生認識非常多學界、業界的視光專家,在教學相長間,更能充分掌握資訊⸺「眼鏡行需要什麼樣的驗光配鏡設備」、「哪間廠商推出功能獨特的新器材」,台灣光學皆瞭若指掌。「只有親身從實務中觀察和學習,才知道什麼儀器是最好用的!」黃瓊璋先生對此體會深刻。
 
 
前浪後浪攜手拚
用儀器協助店家永續轉型
 
▲ 黃瓊璋、黃齡慶父子攜手打拼,笑稱自家設備「耐操、好擋、拚第一」,這句廣告台詞正好反映公司的經營哲學。
 
 
「大家都希望儀器就像那句廣告台詞:『耐操、好擋、拚第一』,所以黃董總是對我說:『客人的東西壞了,我們要盡可能協助修好,想辦法做到服務第一!』」以第二代身分參與公司經營的黃齡慶先生笑著說。
 
黃齡慶負責北、中、南巡迴拜訪店家,長年下來,對於產業現況深有體會:「這幾年變化真不小,除了疫情考驗,還要面臨門市轉型的難題;外部更有快時尚強勢競爭,壓力不輕。」因此,黃齡慶頗能體會黃董總是強調「服務至上」的苦心。
 
然而,當別人不斷在求進步,自己若裹足不前,就只能等著被超越。黃齡慶語帶擔憂地說:「長期跑各大展覽,我發現某些驗光人員對於新科技的好奇心和積極度比較弱。」拜科技所賜,其實許多新型設備,都能為驗光所開闢展現專業的好機會。
 
例如,在美式驗光21 步驟中,第一步就是檢查眼底。新型的眼底攝影機無須點散瞳劑就能夠拍照,並將影像直接顯示在銀幕上,方便驗光人員和民眾溝通;一旦發現病變疑慮,可請民眾即刻轉診。如此一來,驗光人員在大眾心中才能逐漸擺脫「只是配鏡師」的定位,從而走向醫事人員的專業領域,達到「永續轉型」。
 
 
最專精、最獨特 盡在台灣光學
 
眼前儀器銷售競爭者眾,黃齡慶先生對此也大方分享:「在專業醫療儀器的領域裡,不同廠牌各有專精項目,台光不打行銷戰,而是走差異化,為驗光所帶回最獨特的器材。」此外,台光提供的選擇也是最多樣的:「以驗光機為例,無論桌上型、手持式,或是標準型、多功能,或專業型,無論顧客預算高低,皆能打造符合需求的配備。」
 
 
--------------------------
台灣光學替《當代眼鏡雜誌》的讀者規畫一套絕對物超所值的「驗光所特惠組」!
期盼在疫情退去後的2023 年,產業能夠邁步向前,共創佳績。
 
 
分享給朋友